
肠胃息肉同出一源,全面检查很必要
安定门中医院刘慧敏主任指出,在脏腑中,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肩负着将食物水谷转化为精细物质并运送到全身脏腑的责任。如果脾虚,水液不能正常转运,聚集而化成痰,痰湿就会聚集在胃肠黏膜上,最终形成息肉。
然而,许多人认为中医理论是唯一支持这种相关性的理论,现代医学并不承认这种观点。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相关研究由来已久。研究人员将健康人和胃息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做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胃息肉患者患大肠息肉的风险比健康人高206%,且差异非常明显。
刘慧敏主任认为,在门诊遇到胃息肉和肠息肉同时出现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两种疾病的病因往往来自同一个地方。如果能合理调控和治疗其病根,很可能一举两得。此外,胃肠道息肉的这一特点也提示,在发现胃息肉或肠息肉后,应尽快补充结肠镜或胃镜检查,以防有另一种息肉未被发现。
不良生活习惯会加大肠胃息肉恶变风险
除了胃息肉影响肠息肉外。肠息肉还会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门诊患者将肠息肉视为肠癌的征兆,这本身就有一定道理,因为肠息肉确实是肠黏膜癌变的重要阶段。但在刘慧敏主任看来,肠息肉的出现也给了我们人生一个警示。如果在患肠息肉的基础上,不注意改善饮食或作息的不良习惯,就会继续加大患癌症的风险。
例如,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能表明,高脂饮食,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和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与肠息肉的癌变密切相关。如果摄入过多这类食物,会刺激胆汁分泌,从而增加肠道内胆汁酸和中性固醇的浓度,进而通过肠道菌群的作用,产生大量致癌物质。
还有些人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量少,这会让致癌物质滞留于肠道中的时间变长,进而增加致癌风险。正常的肠上皮细胞完全癌变需要数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很多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协同或单独作用于肠息肉,最终导致其癌变,其中很多危险的致癌因素都来自于生活。
还有一些人饮食不科学,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会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导致患癌风险明显加大。正常的肠上皮细胞需要数年才能完全癌变。在这个过程中,肠息肉受许多致病因素可能协同或单独作用,最终造成癌变的发生。而许多危险因素其实都来自生活。
因此,刘慧敏主任最后总结认为低脂饮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建议对预防癌症非常有益,尤其是对患有胃肠道息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