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失速:消费疲软与渠道变革的双重压力
表面数字之下,行业正经历深层次挑战。上半年看似微弱的增长,很大程度上由年初反弹推动;但进入第二季度,增长动能明显衰竭。传统销售引擎“618”大促表现疲软,未能有效激发消费热情。消费意愿的普遍收缩在非必需品领域尤为明显,化妆品作为可延缓购买的开支,首当其冲。同时,年轻消费群体支出结构悄然变化,旅游、文化娱乐等体验型消费分流了美妆预算。
渠道变革的冲击同样猛烈。直播电商在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重塑了定价体系与营销逻辑。品牌方为争夺有限流量与用户注意力,被迫持续加大折扣力度、支付高昂佣金。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使价格体系陷入混乱,大品牌大幅降价挤压了本土新锐品牌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后者为求曝光,往往需提供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严重透支利润。
价格血战:上游工厂的生存危机
恶性价格战的苦果,正沿着产业链向上游蔓延。多位行业资深人士直言,当前行业内卷已到极致,“低价”成为最核心的竞争策略。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生产制造端,大批上游代工厂与原料供应商陷入“几乎不赚钱”甚至“亏本运营”的窘境。
工厂面临的是两头挤压的困境。一方面,品牌方在终端大打价格战,必然要求降低采购成本,不断压价;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合规成本(如环保投入)持续刚性上涨。某知名OEM企业负责人坦言,目前接单更多是为了维持工厂运转和工人就业,“单件产品的毛利已薄如刀片,稍有不慎就会亏损”。部分中小工厂在亏损边缘挣扎,行业整合与淘汰悄然加速。整个供应链的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受到侵蚀。
全链承压:从终端收缩到创新乏力
这场低价鏖战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波及产业链的每一环。品牌端,持续的价格让利与高额营销投入严重侵蚀利润,可用于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的资金被大幅挤压。工厂端的困境则直接导致其无力投入新设备、新工艺或进行前瞻性技术储备,更倾向于选择成熟但可能缺乏竞争力的配方与包材以控制成本、确保交付。研发创新成为最易被牺牲的环节,而这恰恰是行业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终端零售数据的下滑与上游工厂的生存困境,清晰勾勒出一个行业在转型期的阵痛轨迹。低价内卷看似争夺短期市场份额的利器,实则是一条难以持续的危险路径,它不仅透支企业利润,更在损害产品创新动力与行业生态健康。当“不赚钱”成为上下游的共同叹息,是时候重新审视增长的本质与方向。行业的未来,必然属于那些能跳出价格泥潭、以真实价值赢得消费者的企业。这阵痛是警钟,也是蜕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