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胃不舒服,出现黏液便,病根在脾胃湿热上
刘慧敏主任以前一个患有直肠炎的病人,一次他的病发作后,去医院做结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于是就把息肉切除了。但割完后,病人的胃还是不舒服,排便不好,经常会出现黏液,于是就来到刘慧敏主任诊治,看中医能不能给他调整一下。
此患者的症状中,黏液实际上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许多肠炎患者都有黏液便症状,这对辨证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刘慧敏主任认为此病人的病情其实是脾胃湿热所致。发病原因可能与情绪或饮食有关,也可能是受外邪侵染所致,两者都会导致脾气受损。
关于脾气不足的危害,刘慧敏主任认为最明显的问题是生湿,水湿不化,在体内日久就蕴而化热,湿热结合后,在肠内壅阻,使肠运化不利,气机失调、清浊不分,继而出现腹泻、腹痛、易怒、粘液便等症状。然而,不能运化的水湿在被热煎灼后就凝结成了肠息肉。
刘慧敏主任指出治疗此病,一方面要坚持健脾、化痰两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清热利湿,从而消除肠内湿热,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如果患者处于息肉被切除的情况下,胃肠道仍有症状,说明湿热仍在,因此息肉很可能复发。
有类似情况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应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合理治疗,消除病根,这样既能缓解现有的胃肠道症状,又能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腺瘤性息肉类型不同,癌变几率差别很大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最近有关肠息肉的提问很多都集中于腺瘤性息肉,在后台看到不少朋友留言,说今年还没来得及复查内镜,不知道之前查出的腺瘤性息肉有没有变化,很是担心。
除了这个问题,腺瘤性息肉也是常见的问题。许多病人一听说息肉是腺瘤性的,就会立刻想到“癌变”这个词。有这种警惕是好的,但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并非所有腺瘤性息肉都会癌变,而且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的腺瘤癌变率不同。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患者最多,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实,这类腺瘤的癌变率并不高,约为1%-5%。
但另一种类型,绒毛状腺瘤,确实是一种更危险的病变。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这种息肉的癌变率高达60%,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绒毛状腺瘤都会癌变,其危险程度还会受到位置、体积、数量、形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
刘慧敏主任认为即使检查出是腺瘤性息肉,也不要过于惊慌,患者产生这种负面情绪对疾病是不利的。目前国内疫情已恢复稳定,可选择适当时机复查,并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从源头上消除癌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