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开年之后,大家常常看到一些值得深思的画面:
建筑工地上抹灰、砌砖工人的工资,早超过坐办公室的大学毕业白领。
月嫂月收入在京沪穗地区早已突破万元,寒窗20载的博士生仅能望其项背。
一些高档餐厅的服务水平急转直下,因为找不到、也留不住好的服务员。情急之下,有时候会看到身家千万的老板在亲自端盘子、擦桌子。
各大型企业在人才招聘网上发布的招聘,1个经理职位能收到300份应征简历,而300个基层业务代表职位却只收到3份简历……
至此,中国企业来到了一个微妙的节点:千将易得,一兵难求。
当人海战术不再廉价,当一直以来对人力严重依赖的中国式营销无用武之地,中国企业如何面对?
客观地讲,中国市场营销未来的趋势是走向产品为王,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到品牌驱动阶段,仍处在渠道驱动阶段,特别是日化快消品和准快消品,铺货、推广、理货、终端拦截等重点工作还都要靠人力,离不开大量吃苦耐劳的基层业务人员。而近两年,日化快销,生产制造、酒店餐饮等多个行业都越来越感觉到“招人难”,特别是一线业务人员更是难招,而且呈现“三难两弱”现象。
现象一:招人难。
《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日前采访到焕彩空间的总经理李金林,他向周报记者透露,这两年一线业务人员特别难招,几家中小客户更是一直在缺编,这在地县级市场尤为突出。
“招人难,是一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营销型企业,招销售人员更难!现在打广告招业务员,过来应聘的很少,去人才市场也常常空手而归,偶尔有一两个来应聘的,不是不适合做销售,就是薪资要求太高,或者要求在当地工作。”李金林说起这个话题语气无奈,“这业务员没人应征,人招不来,不仅没有人跑业务,而且厂家还要罚款!”
现象二:留人难。
“招人难”的现况引发了另一个后遗症:好不容易招到了人,企业不一定留得住。因为跳槽成本低。
一位自己创业的小老板甚至向记者表示:“现在根本不敢批评员工,一说就走,只能当‘辅导员’。”
说起人员流失问题,管理人员也很无奈:“现在的小青年,同上两代人可不一样,工作稍有不如意,说辞就辞。工资待遇低了辞,离家远了辞,工作调动不愿去外地辞……”
现象三:管理难。
新招进来的年轻人,大多是“85后”,在两代人的呵护中长大,享受的关爱多,吃的苦少,家庭条件大多不错。如果说“60后”、“70后”是为生活而工作,新生代“80后”、“90后”则更愿意为兴趣而工作。一走出校门,便向往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岗位,希望一步成为“白领”。
现象四:工作能力弱。
一些年轻业务员,不爱学习钻研知识和业务技能,工作表现很“浮”,沉不下去。不能深入一线,去做艰苦细致的业务拜访和终端工作。
现象五:岗位吸引力弱。在“90后”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的今天,这些年轻人对一线业务这种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的“苦力活”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即便企业养得起这批队伍,人力资源经理又从哪里才能招得到动辄以万计的基层劳动力?
实际上,很多创业型企业家都是从一线业务人员起步的,包括李嘉诚、王永庆、郭台铭等中国顶尖的首富和大佬,而从竞争性行业打拼出来的创业型企业家,做过一线业务员的就更多了。
那么为什么今天,很多年轻人却不愿意做业务员?
高强度压力;居无定所,工作地点经常换来换去;身体熬不住,谈业务常要应酬喝酒;职业规划不乐观,等于吃青春饭,能晋升管理层的在少数。这些都是年轻人拒绝做业务员的心理考量。
“招人难”是企业的战略问题
也许,大概多数企业家都不曾预料,“招人难”会升级为一个企业的战略问题。
在这样人力资源流失的大环境下,新员工培训支出、人事费用率超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成必然趋势。
当人海战术不再廉价,我们需要思考:中国企业拿什么去做中国式营销?一直以来,中国营销对人力严重依赖,比如铺货、推广、终端拦截、理货,这些营销手段都严重依赖勤奋、低成本的营销人员。一旦人员短缺,或无人愿意从事这些工作,中国曾经流行的营销手段将无施展之地。
既然人海战术行不通,要真正解决人员消失问题,必须着眼在“用更少的人,创造同样甚至更多的劳动生产总值”,企图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效率。“典型的办法是使用劳动力管理工具、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给出诱人的提成方案激发业务员积极性,把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安排在正确的地方。”美轮美奂化妆品张远帆总经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