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公布调查结果,公安网安部门确认迪奥(上海)公司存在三项违法事实,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01 迪奥的三宗罪
调查显示,迪奥(上海)公司的违法事实包括:未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或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违规向法国迪奥总部传输用户个人信息。
在向法国迪奥总部提供用户个人信息前,公司未向用户充分告知其个人信息境外接收方的处理方式,未取得用户“单独同意”。同时,公司还未对收集的个人信息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这些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今年5月的数据泄露事件,受影响客户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地址以及消费金额和偏好等敏感数据。
02 化妆品行业的数据挑战
迪奥案例暴露了化妆品行业在数据处理上的普遍问题。作为营销驱动型行业,化妆品公司收集大量用户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和健康生理信息等敏感数据。
通过肌肤检测设备、虚拟试妆工具收集的面部特征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用户的皮肤类型、过敏史、肌肤问题、孕期信息则属于健康生理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泄露或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化妆品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据安全挑战。品牌们积极布局线上营销、私域流量与高端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频繁触达消费者的“精细运营”使其收集了大量用户数据。
03 合规之路与未来展望
迪奥被罚事件释放了强烈的监管信号,表明中国在数据保护领域的执法力度和严格程度正在向欧盟看齐。跨国企业需要同时满足全球多个司法管辖区的严苛要求,合规复杂性大大增加。
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做题。他们需要重新思考与消费者的关系:不再是数据的占有者,而是用户信任的受托者。
那些能率先做好合规、透明地使用数据、真正赢得用户信任的品牌,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迪奥不是第一个遭遇数据安全问题的奢侈品牌——卡地亚和路易威登今年也先后发生了客户信息泄露事件。
但迪奥被罚事件,无疑是一个分水岭。它宣告了“数据裸奔”时代的结束,所有企业必须将数据合规提升至战略高度。
在数字化与隐私保护的天平上,化妆品行业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