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看,香水市场是一个有着250亿美元的产业,每年有300多个新品上市。而中国本土也不缺香水市场,从2007年的4.69亿美元到2010年的7.6亿,更是有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香水的销售额超过12亿美元。本土市场也不缺少品牌,从香奈儿、迪奥到伊利莎白雅顿,这里几乎汇聚了全球所有一线香水品牌。用业内的一句话说就是,中国的香水市场很大,只是现在唱主角的是别人。
在国际大牌销量连年突飞猛进的中国香水市场,国产香水像一颗长不大的小老树,这么多年仍未枝繁叶茂。究其原因,有人说,中国人崇洋媚外,更青睐洋品牌;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使用香水的习惯导致香水难卖;也有人说,中国本土没有香水的文化根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产香水不温不火?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国产香水的现状,揭秘套在国产香水头上的几道紧箍咒。
国产香水的三道紧箍咒
首先,国产香水的历史太短,在品牌影响力上毫无优势可言。
人们之所以热衷购买香水,并不仅是为了香味本身,更多的是去品味一段跟香水相关的故事,这就是香水文化。香奈儿在90年前创立了ChanelNo.5。而美国性感巨星玛丽莲·梦露小姐只穿ChanelNo.5入睡的故事更是让ChanelNo.5高贵优雅的形象深入人心。我想无数爱美的女性为ChanelNo.5着迷,并不仅是因为它香气袭人,更多的是一种将遥不可及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的积极宣言和自信心构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信心的提升。
国产香水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朔品牌的寥寥无几,更别提挖掘香水文化了。而国产香水整体需求偏低的市场状况使得香水厂家的资金实力有限,没有精力在品牌影响力上投入更多。
其次,国产香水在品质上与工艺上与国际大牌确实存在差距。
法国优妮蒂国际发展公司的品牌经理宋传亚告诉记者,“香水的主要成分是香精和酒精。高档香水来自优质的香料和纯粹醇。国外大牌的香水除了有优质的香精和专业的调香师,更重要的是他们使用的酒精是通过面包或者葡萄发酵而得的纯粹醇。而国产香水目前大多没有投入对香料的研发,香精大都来源于专业的香料进口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国产香水大多定位为中低端,利润空间较小,为了压缩成本,就会在酒精上做文章,国产香水往往选择使用普通粮食发酵的酒精甚至工业酒精,这就导致了最终香水成品在品质上与国际大牌形成较大差距。”
在国外,一个品牌每年基本上只能出一到两款新品,因为前期的香精调配是一项繁杂而浩瀚的工程,因此高档香水都会分为前调、中调、后调,让消费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品味过程。而国产香水厂家基本都没有专业的调香师,一是在中国,高端调香师人才非常匮乏;二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一个国际大牌的调香师的年收入折合人民币在300万元以上,国产香水厂家大多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所以国产香水根本没有前中后调之分。
再次,国产香水商家大多急功近利,没有耐心去培育市场。
“现在的状况是,国产香水的商家都在等,等着香水市场爆发的那一天,自己顺势而为。但没有人愿意当先驱者,去教育和开拓市场,因为那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担负未知的风险,人人都等着坐享其成。”宋传亚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
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很容易使国产香水陷入恶性循环。代理商因为得不到后续的服务和指导,销售香水的积极性越来越差,终端销售的低迷会让香水厂家更加急功近利,进而在原料上压缩成本,导致品质下降,市场进一步下沉,由此恶性循环的后果可想而知。
任何一个行业,萌芽期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如果因为惧怕风险而选择等待,等到行业瓜熟蒂落,市场饱和之时,也是该出局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