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其他化妆品连锁店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零售终端也开始寻求厂家合作,试水自有品牌。原本,从品牌商到代理商分销商再到零售终端,层层相扣,各司其职,自有品牌的运作无疑打破了这种传统分工格局。
这是市场的选择
在近日的广州美博会上,《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就恰好遇到了一位想要寻找能够做女性保健品代工的广西某化妆品店总经理,据他介绍,这类产品在其店内极受欢迎,他此行便是专程来选择合作厂家希望做自己的自有品牌。
据了解,自有品牌在化妆品专营店渠道的利润是相对较高的。它避开了采购的中间环节,很多相当于1折拿货,因此利润空间大,以屈臣氏为例,它的自有品牌比重已达到1/3以上。
“现在大家都要进入专营店,专营店的数量较前几年又有减少,就造成现在化妆品店的资源显得短缺,因为想进来的品牌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化妆品专营店的同质化就比较严重。” 亚洲PHPC日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谷俊说,以屈臣氏为例,它的自有品牌很多就是结合现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的流行元素,复制或嫁接过来之后,价格相对而言比原品牌要便宜,这样就使得它的自有品牌比较丰富和独特。“其他店做自有品牌也应该是这样的过程,现在化妆品专营店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自有品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缓解这种同质化的压力。”
曾经,化妆品专营店是名符其实的“专营”,拥有着商超不具备的品牌资源,从而吸引消费者走进专营店购买化妆品。而现在,许多原先走专营店渠道的产品已纷纷挺进商超。在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专营店的独特性便“失守”了。
“独特性要保持在哪儿,比如说你的产品必须是网上没有卖的,或者说是刚刚出来的新的别人还没引进的,或者是你的自有品牌。这些都是这些店和其他店独特化差异的一个区分。”谷俊认为,选择做自有品牌是市场的选择,与篡位无关。它是一种尝试,在这种尝试中可能会有一些成功的雄起,但是还有更多的,会以失败收场。
利润之外的思考
特许连锁经营模式研究专家宋曙光也曾在媒体表示,传统中小型门店的自有品牌的投入还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营销推广及管理团队,牵一发而动全身,繁琐的投入事项也形成对投资者耐心的制约,有相当多的实例说明,大批次的自有品牌因为豪无计划性而草草上马,最后黯然退出市场,损失大量人、物成本。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之所以不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人的事情,一定是市面上没有给他提供专业的选择。之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店老板在做自有品牌,很大部分是因为他们现在的利润或者产品需求,品牌商无法满足。当然,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很多门店对利润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
当零售终端自己找代工做品牌,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倒逼品牌商,自有品牌运作良好的话,一定会让更多的品牌商认识到这里面是有商机的,于是就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去满足店铺的需求。亦或是,店铺的自有品牌经营到一定情况之后,转而发现其实品牌商能够做得更专业,“不专业”的店老板就会退出这个领域,选择做品牌商的商品,吴志刚说,这也很正常。
所谓“存在即合理”,重要的是各方都要尊重现状,在现状当中找到不合理的地方,探索如何推动问题的解决。
“化妆品专营店正处在很迷茫的时候,因为大家现在生存压力特别大,所以对利润会特别关注,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提升利润。”在吴志刚看来,自有品牌之风未来会继续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这个过程中,一些没有足够规模和影响力的弱势小店就会被“干掉”,而大型化妆品连锁店可能将有更多灵活的方法去处理,比如和品牌商合作定制产品,同样能获得更具利润性的商品,这算是自有品牌一种新的转化形式。
不管是沃尔玛还是屈臣氏,都是发展到一定规模,本身的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了一定沉淀,才有自己的自有品牌。有业内人士直言对化妆品店自有品牌的前景不甚乐观,毕竟目前本土化妆品连锁店的规模和数量都还很小,和屈臣氏这种成熟的自有品牌相比起步非常晚。
如今,化妆品零售终端对自有品牌还处在尝试摸索阶段。自有品牌是市场的选择,市场也终将给它应有的评判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