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品类革命席卷整个化妆品行业,彩妆作为化妆品行业三大品类(洗涤用品、护肤品、彩妆)中最后一个未被充分开发的品类受到行业热捧。
无论外资品牌、本土品牌,还是代理商、零售商,都加大了对彩妆的投入力度,在资金的推动下,一时间彩妆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乎,行业人士惊呼:彩妆的春天到了!
但到2012年下半年,彩妆仅仅经过一年的辉煌之后,市场又急剧降温。很多品牌商、代理商、专营店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彩妆的春天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彩妆市场的局面?
1、经济环境因素制约了彩妆的快速发展。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彩妆市场保持着较快发展势头,增长速度远高于洗涤用品和护肤品。不曾想2011年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出现疲软。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的彩妆,销售受到影响,是必然的。
我们彩妆企业所期待的“口红经济”在2012年并没到来。
中国的彩妆市场和海外市场不同,中国彩妆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消费者尚未养成使用口红或彩妆的习惯。而且国内彩妆一套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对于消费者而言远非廉价商品,因此“口红经济”没有到来也是正常的。
出于对“口红经济”的误读,国内彩妆品牌不但没有适时地增加入门级彩妆,反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更加高端的产品,对彩妆消费不但没有促进反而起到了制约作用。当前不论品牌商、代理商和专营店都应正视经济环境对彩妆市场的影响,不能脱离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运作市场。
2、彩妆行业过度竞争导致行业加速洗牌。
2011年,本已下沉到化妆品专营店的美宝莲、欧莱雅等国际品牌正式加大对该渠道的支持力度,而一直在商场运作的蜜丝佛陀和露华浓等品牌也杀入了专营店渠道,韩日彩妆品牌如爱丽、VOV、娥佩兰等也开始重新调整策略主攻专营店市场。此外国内品牌无论新品牌还是老品牌都加大了市场投入,甚至一些国内一线护肤品牌也跨界推出了彩妆产品,彩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彩妆市场的消费力没有明显增大,但品牌数量和投入却在急剧增加,这无疑加速了彩妆行业的快速洗牌。
3、零供关系的矛盾重重。
中国彩妆市场尚不成熟还处于培育阶段,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市场伴随着较大风险。受此影响,品牌商在开拓市场初期往往会选择规避风险,将风险转嫁于代理商。这样的结果使得彩妆品牌更换代理商的速度要远远大于护肤品,而频繁更换代理商,不但会严重影响到市场的经营秩序,而且会让很多代理商产生生意亏损,从而失去对彩妆经营的热情。
彩妆市场要实现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需要共同投入,只有建立真正的共赢合作机制,彩妆市场才会有良性发展。
4、彩妆专业销售人员匮乏。
就店方而言,培养一名成熟的彩妆销售员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然而,因为专营店人员流动性本身就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经常直面这样的残酷现实:彩妆销售人员还未成熟即产生流失。
这往往导致专营店过度依赖代理商和品牌商。注重培训虽然是彩妆品牌商的传统,但是在现实培训中,其更注重产品知识和化妆技巧,而忽视销售技术的培训,结果导致终端彩妆销售的成交率难有突破。此外,由于近几年人力成本等费用不断攀升,品牌商和代理商对专营店的支持力度也在减弱,因此,专营店建立自己的彩妆团队虽困难重重但势在必行!
5、渠道的库存压力。
彩妆要实现良性销售还必须解决库存问题。彩妆单品多而销量相对较小,一般彩妆品牌条码在200个左右,但在专营店每款产品好卖的也就几个颜色,这样也就出现了很多彩妆单品变成了陪衬的现象,最终变成了积压库存。彩妆库存积压的问题抑制了彩妆销售的健康发展。
另外在销售上,很多品牌商、代理商和零售商还是在用经营护肤品的思路经营彩妆,买赠、大型促销、重点陈列等护肤品常见的销售方式套用在彩妆产品的销售上,但现实中效果并不明显。终端动销的不利也导致了彩妆大量的库存停留在代理商和专营店手中,这也是很多彩妆品牌初期发展很好而后续发展无力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解决渠道库存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彩妆动销问题。
只有放弃短视的功利主义,多做基础工作,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做好我们的产品、做好我们的渠道、做好我们的服务,彩妆市场真正的春天才会更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