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的命运与农民工十分相像,农民工要么完全城市化,成为真正的市民,要么回去继续当农民,要么永远游离在农民与市民之间做“短工”。经销商也是三种命运,一种是往产业上下游延伸,成为真正的企业,一种是永远成为不可或缺但不起眼的个体户,一种是退出经营。
如何改变经销商的命运轨迹?仅仅通过简单提高营销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改变经销商的命运。经销商存在的问题是“转轨”,而不是发展。
很多经销商在自己的行业内开始感到越来越没有地位了,如果不及时易轨,最后很可能会被淘汰,到时候再想办法转型,恐怕已是病入膏肓,为时已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来支撑转型后的发展。于是,当下他们中的一些选择了行业外的突围。
“弱势”经销商 无路可退
“我目前都不想卖化妆品了,比来看了看其余行业,竞争也是这么剧烈。回款也很难再提高了,目前花的都是前几年赚的。首要是我们最初选择的品牌欠好,那时那么大品牌我们都没做,只做了个目前看来是三线的品牌,那时是由于和厂家老板的关系好。”
凭着本人的打拼,三线品牌被老李卖成了本地的第一品牌。他愁着手里有那么多中心消费者的资本,但就是用不上,“由于我们的品牌力太差。目前厂家也没有好的思绪,一年比一年压任务,我们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少,但公司费用在不时添加。品牌没有生机,员工的积极性就不高,流动率也高。干了这么多年,太累了,也厌倦了,想歇一歇。”曾经辉煌一时的老李,目前感应有些无能为力,他的自我救赎方法是“逃离”,寻找另一个行业作为出路。
假如说老李是由于没有一个好的品牌而选择转业,那么关于河南的经销商郑总来说,他是不短少大品牌的。“国内一线的品牌我这都有,这种现行的占位,让我们的日子比其别人好过一些。然则,占了这么多品牌也有压力,首先是资金压力,哪个品牌不要打上百万?并不是每个品牌都赚钱,我们真正赚钱的就一两个品牌,就是靠着这一两个品牌发卖所发生的利润,维持着公司的运转。”
还有更让郑总人头疼的是,厂家开端切割他的区域。“比方有家厂家,换了一个新的总监之后,背着我找新的经销商,在县级市场找我的二批,这让人无法忍耐。关于市场的开拓,我们起到了主要效果,目前好了,市场起来了,我们的冲锋效果完成了,厂家就开端精耕细作来了。很多人都羡慕我手里有大牌子,殊不知大牌子就象公主一样难伺候。名牌还有一个脾性,就是喜欢摊牌任务,货转移到你的仓库,钱就到了他们手里了,卖不出去是你的事。”
以上经销商的转型或许说方法分歧,但他们代表了经销商面对的分歧窘境:三线品牌无法带动公司持续开展,大品牌主导市场,商超终端强势,经销商话语权越来越微弱。无路可退的经销商纷纷把目光投注到行业外,寻找各自的“春天”。
不转型 遭遇“玻璃天花顶”
在胶东半岛有十几家福顺隆化妆品连锁机构的“老经销”周常清知道的很多广东的老板都转行了,用他的话说“他们都不搞了,搞房地产去了,化妆品的利润还行,就是要靠销量,就是赚不了太多的钱。”周常清已经一半身子离开了化妆品行业,跨在了农业上,与农村信用社合作从事果蔬买卖,销售苹果,与化妆品两边管理。
与周常清的店同样开在山东莱西商业街的可丽尔化妆品商场老板吕伟志,也转业卖红木家具了。同时,他们感慨身边转型的同行很多,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如果哪天听说某经销商改行养猪或研究航天科技,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广州高倩国际日用品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梁玥与经销商们打交道不止十年,她对《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分析,她发现了很多转业的经销商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一定规模的经销商。小的经销商想的是怎么做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等的经销商谋划的是怎么扩大自己的地盘、代理更好的牌子,大的经销商往往回款达到一定数目之后就很难突破了。
经销商做到一定规模如果不转型就容易遭遇“天花板”?业内人士分析,往往是成功的经销商,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地市场被自己开发得差不多了,跨地域的发展难度又很大,于是经销商遭遇发展的瓶颈,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他们容易萌发往其他行业发展的思路。
或转行卖太阳能热水器,或转行批发服装,日化经销商的转行五花八门,总有一个会雷到你。厂家们与其绞尽脑汁让经销商回款,不如花点心思圈住经销商们的心。层出不穷的转行消息,总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神经,我们不得不问一句:到底是经销商抛弃了行业,还是行业抛弃了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