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款之痛
商超渠道的结算期很长,三个月简直堪称“标配”,又要铺货,于是代理商把压力转移给厂家,据业内人士透露,光就铺货这部分投入,厂家从代理商赚的利润,用几年的时间都抵不过给代理商的铺货,厂家周转压力就很大。代理商自己也要承担一部分压力,还没有结到款,就要投入很多费用,比如进场、条码费、促销费、管理费,等等。
那么,为何“商超”渠道不能像专营店渠道那样,缩短结账周期呢?这还得从商超的赚钱逻辑说起。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商超就是赚差价,或者通过收取各种“费”来赚钱。但是,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在哪儿呢?
前面都是其主业——零售业务出发考虑问题,所以只对了一半;事实上:全球沃尔玛净利润中,真正每个店面卖货的净利润是55%,另外的45%是来自现金流再投资的收益。说白了,就是有接近一半的利润是来自于投资,而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当然包括对供应商的占款(即通过较长的结账期而沉淀的资金)。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商超来说,结算周期自然是越长越好。
化妆品(品类)是后妈生的?
化妆品是一个充满时尚感的品类,对于消费水准日益提升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备受喜欢的品类。但是,有的商超代理商甚至说:“有时候在商超看来,化妆品就是狗屡。”言语之间,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还透露,在商超渠道,大米、食用油、饮料等快消品的代理才有钱,资金实力雄厚。
而他本人呢?每年过春节的时候,都是跟银行贷几百万的款,给员工发工资奖金,因为春节前后一个月商超都不跟化妆品代理商结算,现金都用于烟酒副食等年货的采购。
由于整个只有4-5点的利润,不敢和商超结账,因为商场要开6个点的票,如此一来,不结账的话,商场还欠我几百万,一结账反而亏了一两个点。于是到了三月,只好跟商超说不开票,求爹爹拜奶奶,结点钱回来,把银行贷款给还了。
劳民“伤财”的商超促销
如果要评一个最让代理商伤心的名目清单,促销绝对是候选目标。商场经常要你打特价,比如,某个商品原价卖还算得过来,但是一旦打个7.5折 7折甚至6折之后,这时消费者才有点被影响并产生购买欲。而这时你的毛利基本被压缩了、都没有了,于是代理商就把压力转移给厂家、要求给特价,令人恼火的厂家也已经赚不到钱了,还能给什么特价?
关于“促销”,东北代理商刘一明也是深有感触。怎么说?虽然曾经以一场促销惊动了当地百货大佬,但除了促销活动的10个点让利外,位置、扣点(最少25起步,25—30之间)、账期(45天以上)等没有任何变动。对此,他也表示理解,毕竟所有变动都涉及一个整体格局问题。
然而,这句话却颇有意味,“签合同的时候,眼睛睁得比谁都圆。”这也就罢了。他向记者表示,百货一般给出半个岛面积,或者是1/4岛。不仅如此,逢节布置及妆扮均得掏钱,还得提防重大节日的固定产品,“预订的月饼卖给咱,一个单位都要几千块;都没听过的红酒也是五百块、一千块一瓶。不买的话不给面子。”甚至于,每月一次的对账,所耗流量还要收费200元。
一直以来,商超具有得天独厚的“消费者亲和力”,消费者对商超的认可度逐年上升,无疑诸多厂家、经销商欲通过商超渠道获得最好的宣传,也为争得商超的一席之地打得“头破血流”。品牌间、渠道间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自从外资商超大规模进军国内市场,像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的进驻,外资系商超同时给外资品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无疑给二三线小品牌进驻带来不少的难度。一位经销商表示,目前他代理的品牌一二三线不等,一线品牌投放大卖场,而其他品牌瞄准了民营社区超市,社区居民是这些本土二三线品牌、民企商超的护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