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日化企业新闻群中收到这么一条聊天信息:某某会、某某总代表客户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并在大会上订货68万元,喜获奔驰轿车一部,太给力了!不晓得群内的其他44名成员都有啥想法,但这68万元的订货、喜获奔驰轿车或许在更多人看来没有半毛钱关系——毕竟钱不是我出的,车也不是我开的。然而,就真的不相干吗?
《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不仅回想起,在QQ空间里曾经的这么一条说说:忙完了今天16号的A订货会,紧接着又忙明天的B鲁西北区域订货会,然后休息一天,19号开C区域订货。19号鲁西南订货会,30号鲁中D订货会。繁忙的7月——累且充实着。看看好友中那些经销商“大佬”们,哪一个不是在忙这个会、忙那个会的。
这么看来,左一个会、右一个会的节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更夸张地说,没参加过几场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圈内人。然而,这会到底开得咋样?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两位业内高层销售人士借着酒兴,甲透露公司近期开了一场成功的会,近1000名专营店主到会,会议销售回款达700多万;乙不以为然争辩,自家公司曾开过一场会,回款号称达3000万元,每年只要开好几场这样的会,全年的销售目标就完成了。当然,这样的对话也只是坊间流传。但从中不难看出,品牌方所谓的“成功”会议是依照什么标准。
一句话或能代表一些品牌方的观点,“只要开会方达到了目的就行了,管他下面的一些人是满意的还是不满意的。”一场会议邀请二十家经销商参会,总会有七八家达到目的。哪怕余下的十几家没有满意,但终究在品牌方的眼里还是只看到那七八家满意的,这样的会议就是成功的。召开五六场会议,有一两场认为成功那么品牌方就满意了,“其余不满意,他(品牌方)就会找理由来安慰自己。或者说这个市场我本来就不熟悉,或者说前期的工作没有做到位。”真可谓是将“阿Q精神”发挥到极致。
“其实订货会是一个不成熟的表现。”粤东一吴姓代理商一语道出感慨。他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表示,业内给订货会起了一个名儿——圈钱会。之所以会给订货会等一系列终端会定性为“不成熟”,吴总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成熟的品牌并不会要求你订多少货,而是要市场份额,要的是品牌的成长。”在他眼里,不成熟的品牌才会需要通过大力度地订货会以利益诱惑客户,而这样的利益诱惑是短暂的。“如果只是要做今天的生意,那么利益驱动;如果是要做明天的生意,那么就要为明天去做准备。”
事实上,“会议”作为一种渠道营销模式,关键还是要看操作这些“会议”的操作者,究竟在以什么样的品牌经营观来树立品牌。跟“会议”有关的那些题外话,看似题外实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