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市场调研
一场近25万人齐聚的大舞台,几乎众人一面地表演者"一草二水三原液"的戏码,即便是外行看热闹,所见所闻无异于是这帮制造商群体在表演集体裸奔。
在展会进行中和结束后,参展的和看展的呼声一片:面膜太多了!--到底多多少?李传玉工作室进行了调查:30个展位中抽出来53(款)品牌的面膜。即平均每个展位有1.77款面膜。或者说,面膜品种占被抽样展位的重叠率高达177%以上。要出新品先做市调,问题在于调研的结果都是支出上面膜,但卖点呢?Who cares!
说归说做照样做,并且是177%地争前恐后地做。唯一不同的是,谁也没见着她的面膜与别人的面膜有什么不同。无须讳言,177%的面膜现象是出不了精英的。更出不了天才。
灵魂在哪里
本土化妆品产业不缺少辛劳,也不缺少"思考"。但缺少的是勤勉思想和认真思考的精神。多少年来,类如"赚快钱是王道"、"小品牌就是搞差异化消费者也不认同,没有那么多教育成本"等等观点盛行,于是不愿比好不怕比烂的颓靡之风象阴魂不散的巫师幽灵在本土化妆品产业群体行进的队伍中死缠烂打挥之不去。
由此行业中演绎出诸多荒诞的营销行为,凸显了我们经常在自渐形秽的状态下自以为是。许多年来我们视同质化现象于无睹,并极其满足于自家能够在这个大"江湖"里游刃有余地左右逢源。这难以遮掩的却是我们对自己所从事产业的自轻心态。于是,草就草了,水就水了,面膜就面膜了,同质化也就同质化了。
我们究竟缺什么?
客观而论,本土化妆品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要摒弃同质化、追求创行型发展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放弃创新的理由。
事实上,从早期的"四子三点一故事",到眼下的"一草二水三原液",本土产业从业者主观意愿中的创新意志与跟风模仿生意经行为的博弈始终没有占据上风。必须指出,本届展会中出现的"集体智商盲区"现象,是新时期本土化妆品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那么系统构建就是本土化妆品产业群体的生命动力,而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个灵魂。
不论个人、企业乃至一个产业,回头望去,有得有失是必然,缺这缺那也常见。唯独不能缺失的是创新的意念。不能丢弃的是我们追求进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