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有时候在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APP里走红,有时候是在B站走红,有时候是在直播间走红,反正不会是在线下走红。
走红之后,几乎所有社交媒体都会去“种草”它们,成为一时间内一众小仙女们口口相传的“神器”。然而它们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便是短命。火了一阵子之后,业内就再也听不到它们的风声了,像突然失踪了一般。
像这类“网红化妆品”,在小编眼里都是市场的垃圾,甚至是非常有碍化妆品行业整体发展的。
注重搞噱头,为了降低成本,把产品品质放在一边,是这类“网红化妆品”的共通点之一。自从直播带货崛起以来,消费者的购买情绪更容易被激发了,跟风下单概率更高了,这类“网红化妆品”也就更加猖獗了。
说白了,这类“网红化妆品”就是为快速收割一波直播带货红利而生的产品。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捞快钱,而不是打造品牌,更不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最近网络上突然兴起一种在护肤品或者洗护产品中泡上一个人参的概念,这些护肤品或者洗护产品的包装通常都是透明的,因此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里面赫然泡着一个人参,给人一种特别高端、特别有效的感觉。
当然,这种护肤品或者洗护品中泡人参的概念,早在很久之前就有了,只不过在如今互联网的催促之下,它又死灰复燃了。
泡人参,真得有效吗?据相关媒体调查,这类产品里的人参大部分都是泡过酒精或者处理过的废人参。并且,网上大把大把地在卖便宜人参,价格甚至能低到几毛钱一根,可想而知,这些“人参化妆品”看上去高端,实际上根本没花多少成本。
就为了在短时间内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实现快速销售,而采用这样那样的噱头玩法,拉低了化妆品行业产品整体的品质水平。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行业。
有不少“网红化妆品”为了搞噱头,甚至搞走了样,自以为是在创新,实际上已经弄巧成拙。
例如曾经在网上火过一时的“猫头口红”,膏体设计成了猫头的形状,当消费者把它慢慢旋出来时,会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慢慢探出小头颅。猫头形状的膏体,看上去可爱,实际上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很难涂,有棱有角的,涂起来也并不舒服,也不方便。并且等用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猫头只剩下一半,瞬间从可爱变为恐怖。
曾经在社交媒体风行的由魔法森林推出的Red Blood Wash沐浴液,更是惊悚,外观跟医院里的输血袋简直别无二致,血袋的包装,鲜红的液体,让晕血的小伙伴能晕上三天两夜。消费者看到这种沐浴液顶多在商店当场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但很少会将其买回家挂在浴室,因为新则新矣,但无法让浴室增色。
太多所谓的“网红化妆品”都是如此,为了搞噱头而搞噱头,不考虑消费者实际的体验,反正先惊人耳目再说。互联网虽然发达,但绝不是为这些想瞬间成名的垃圾产品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