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敷尔佳登上微博热搜,起因是凤凰网科技发布了一篇题为《“网红面膜”敷尔佳IPO:毛利率比肩茅台 无证代理被质疑传销》的文章,截至目前,阅读量已达423万以上。由此延伸出来的话题更是一个接一个,可以说热度仍在。
这对于刚成功过会的敷尔佳来说,无疑是又一绊脚石。此前,外界的质疑声就一直存在,现在突然曝出负面新闻,多少有点拆台的意味。
01
网友究竟在热议什么?
直到今天,网友对此事依然是讨论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自己就是那个囤货的大冤种,真没想到成本这么低;有人说,这个10块钱只算物料成本,难道研发、人工、运输、推广不花钱吗;也有人说,拿白酒和手机比较,根本没可比性,面膜市场向来水深,差不多都这样,10块钱算很良心了。
总之,各有各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友热议的点在于,该不该默认这种低成本高毛利,毕竟敷尔佳并非个例,行业内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小编注意到,上述说的十元是指白膜和黑膜的采购单价。敷尔佳披露的问询函显示,2020年-2021年间,其医疗器械类敷料和化妆品类面膜采购单价分别为9.12元/盒和10.17元/盒,9.8元/盒和9.99元/盒。
当中都是五片,也就是说,单片平均才两块钱。而白膜在旗舰店的定价是148,黑膜为199,那么算起来就是,白膜一片29.6元,黑膜一片39.8元。
数据一对比,消费者的情绪自然会波动,什么分析都看不下了,只觉得自己被割韭菜了。不过,小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保持冷静客观分析,既然是面膜,那就应该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而不是拿其他产品来说事,这一对比确实震撼,但真的有必要吗?
以同类产品可复美面膜为例,根据巨子生物招股书,2021年其面向电商平台的线上直销毛利率高达95.2%。以此推算,可复美面膜平均一片近40元,但成本却不超过2元。
如此看来,这应该是整个医美面膜市场的乱象,而不单止是敷尔佳这一家的问题。
高毛利似乎是普遍现象,甚至有业内人士告诉小编,两元一片的采购成本不算离谱,之前有些网红做贴牌面膜,成本更低,这些在业内人人皆知。
实际上,敷尔佳面膜是近两年才涨价的,据说2018年那会还能买到30元一盒的,然后升到五六十元,后面变成一百多了。对此,小编觉得,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品牌价值吧,刚开始毫无名气,肯定不敢卖贵,但随之品牌优化升级,身价自然就不同了。
02
涉嫌传销是真的吗?
敷尔佳成立五年,期间质疑声好像从未停过,很多人对其抨击,敷尔佳方面也是不断站出来解释,但仍然没能说服成功。
关于涉嫌传销,这个瓜已经传很久了,小编对此也是半信半疑,或许后续会慢慢浮出真相。
然而,9月21日晚间,公众号“反传防骗卫士”转载了一篇来自长江商报的文章,直指敷尔佳的“自然人经销+返利”模式,其分销联盟系统平台已发展成重要的销售渠道,数据显示,2021年,其10.86亿元收入来自于此,占比65.83%。
而因为这种模式设置了销售额返利,令联盟经销商成员具有“发展下线”的空间,难免被怀疑在做传销。
此前,就有人透露,要做敷尔佳面膜代理,是再简单不过了,什么条件都不用,交198块钱就行。关于这个说法,小编觉得真假难辨,在这里便不再深入讨论。
但过去三年,敷尔佳净赚21亿元却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敷尔佳招股书,其2021年毛利率超过80%,在行业内仅次于巨子生物。同年研发投入为524.29万元,只占0.32%,另外,传闻中的6名研发人员,事实上已增至10人。
在小编看来,尽管研发人员有所增加,但占比还是较低的。以巨子生物为例,同期研发人员84人,占比12.56%;创尔生物则有78名研发人员,占比22.03%。
这些“流言蜚语”,虽不足以将敷尔佳击垮,但长此以往累积下去,多少会对品牌本身造成影响。加之,现在正是敷尔佳上市的关键期,容不得半点差错。9月8日晚间,深交所官网显示,敷尔佳创业板IPO顺利过会,预计6个月内将成功上市。
假如负面消息密集出现,那么上市之路可能会走得坎坷一些。还记得去年9月,敷尔佳向创业板提交上市申请招股书,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次稳了,殊不知,就像煮熟的鸭子飞走了,递表三个多月后,其IPO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
portant;">综上,敷尔佳已有前车之鉴,至于这次是否会重蹈覆辙,还需拭目以待。无论如何,舆论的力量不可忽视,品牌的实力更要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