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京东美妆类目在近期将发生大幅度调整,京东或将化妆品类目全部收归自营。
前不久,京东发布今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第三方卖家在京东的630亿总交易金额中占比高达37.8%,入驻商家对京东的贡献有目共睹,而在这个时候,京东却要“遣散”所有商家,京东到底是想闹哪样?
“假货事件”干扰
京东做出此举与假货事件拖不了干系。
第三方商家素来是假货的重灾区,即便对经销商加强监管和筛选也难以把控商品质量与真假问题,毕竟电商平台本身看不到这些商家发出去的货品,甚至商家本身也缺乏鉴别真假的能力。京东公关媒介总监康健曾无奈地说过:“如果要对每个第三方产品进行审查,电商平台都无法承担这个责任。”
鉴于此,斩草除根才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那么,斩草除根的手段便是:自营。
长期亏损不是长久之计
其次,长期亏损,使得京东迫切需求找到新的生财之道。
数据显示,去年美妆电商市场规模在800亿元左右,并且是继3C、鞋服等垂直品类后,最有增长潜力的细分电商市场。聚美、唯品会、当当、京东毛利率分别为46%、25%、18%、11%,化妆品类的利润空间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自营3C数码是京东起家的基石,将这一优势扩展到化妆品类目看上去不难,目前京东的化妆品自营部分销售情况确实更好。某商家的负责人称,此前其品牌在京东的销量一直是自营优于POP:“POP店铺月销售在100万左右,而自营部分月销售能达到三四百万。”
京东上市后,刘强东反复强调和肯定自营对于京东的价值,甚至盈利空间也来自于自营。尽管第三方商家给京东商城带 来了不可小觑的人气,京东也不可不考虑长期困扰自己的盈利问题。价格较为透明的3C品类占据京东销售额约60%的比例,然而毛利低的事实毋庸置疑,京东的 亏损也与过分依赖3C品类不无关系。从京东去年同期8.9%的毛利率,到今年第二季度上升到11%,部分原因是第三方供应商利润中的佣金贡献,而如果将这 部分利润直接收归己有,盈利的想象空间可谓不可估量。当高额利润遇上自营优势,发力化妆品类目,对京东的扭亏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
联系京东近来在服装品类上的动作频频,还是应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赚女人的钱才是一切商业行为之本。
要打败天猫这个劲敌
最后不得不再度谈及京东的千年老冤家天猫。一个不容回避的情况是,京东POP商户历来都对天猫更为偏爱,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京东的不平衡心理。显而易见,大多数的京东POP商家习惯将流量引导到天猫,受到冷落的京东,要求的20万质量保证金又迫使自己再上一步台阶,毫无招商的优势。
走精品路线一直为京东引以为傲,当商户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天猫和淘宝在质量上漏洞百出之时,转为自营对京东来说就是改变这场不对称战役的捷径了。化妆品与3C数码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标准品,而在这方面的自营经验,京东毕竟手到擒来。
通过增加自营类目来提高竞争壁垒,也是京东对战天猫的规则重建。相比拉拢开放平台,自营的门槛更高,也就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逼格”,何况天猫几乎霸占 了所有美妆旗舰店的流量源头。虽然在追赶天猫这件事情上,京东一直很努力,然而POP业务一直都难有起色。2014年二季度末,京东有3.8万卖家,而阿 里的三个平台(天猫、淘宝、聚划算)已经有800万卖家,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京东可以嘲讽天猫和淘宝的假货,但与假货斗争经验丰富的阿里相比,又有什么底气呢?
与其以弱攻强,何不如以强攻弱,强化本就得天独厚的自营优势。如此一来,往后的岁月再有人拿商户来调侃,京东也大可以站在另一个维度上俯视天猫:你有保不准哪天就不小心捅你一刀的商户,我有亲自调教只有家里人才会真对自己好的产品。
当不放心的第三方已成为京东的“阿喀琉斯之踵”,既洗护、喂养和美妆之后,由POP转自营的类目或不会止步于此。然而,随着自营品类更多,自我消化订单量更大,对物流体系、售后服务以及成本控制的建设就到了不得不提档到快车道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