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百货业的整体不景气和国产品牌的强势崛起,在三、四线市场的“攻防战”中,大众日化市场出现了“国进洋退”的现象,曾经代表着“高洋上”的外资日化品牌在国产品牌积极的攻势下显得有些黯然。
外资品牌“进退”做加减法,国产品牌攻城略地,大众化妆品市场竞争可谓波谲云诡。在“轻奢”市场中,究竟谁会是王者?这一市场已成为多个日化品牌的必争之地,也成为当下潮流。
一位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就职近十年的业内人士表示,一个本土品牌一年的公关费用可能超千万元,在电视、公交车车身等三、四线城市人群关注集中的市场上投放大量的广告。
该业内人士说,相较之下,很多外资大众日化品牌一年两三百万的公关费用显得“捉襟见肘”,有些品牌甚至完全放弃电视广告市场,以缩减开支,在这一对广告依赖度极高的市场中就显得竞争力不足。
销售模式不合三、四线城市“胃口”也是“国进洋退”的原因。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热衷于独立采购美妆产品不同的是,由于国内目前还缺少权威的化妆护肤分享社区,消费者对自身的美妆护肤认知需求尚不明确,对“美容顾问”和终端销售人员的依赖性很高,这一点在三、四线城市就更为突出。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高端市场外资垄断格局短时间难以撼动,低端市场也有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强势品牌,反而是中端“轻奢”市场,将成为未来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中端市场快速变化,大众的黏性也不高,占有率更新很快。没有王者,也没有占有绝对垄断地位的品牌,这种不确定性,刚好成为各个品牌的“秀场”。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内资品牌有通过海外上市提高其国际化形象和融资能力、提升营销管理能力等多种方式,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增强“国际范儿”,在中端市场吸引消费者。
转变之中,国内的日化市场不断更新:相宜本草、自然堂等国产品牌声名鹊起,雅漾等药妆品牌在细分市场继续活跃,大众化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一些知名的制药集团也将会在中国的护肤市场推出新品牌,无疑让这一行业的竞争更加波谲云诡。
对于中端市场这块“肥肉”,外资不会轻易放弃,无论是通过并购方式取得还是自行打造“轻奢”品牌,中端市场都将成为未来外资与国内品牌的较量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