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制造业之都”东莞再次名震海内外,但话题主角却不是其经济增速或是“世界工厂”的名号,而是扫黄风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东莞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是“借来”的。资金、技术、原材料和劳动力都是借来的,在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严重透支,而人力成本又急剧上升的双重夹击下,借来的迟早是要还的。
2014年,东莞的GDP增速目标上调为9%,重大项目建设成为东莞马年的重头戏,可现实问题却是支撑着东莞经济创造奇迹的仍是民营企业。而东莞扫黄事件掀起一场博弈,东莞的下一张船票在哪里?
1997年,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变了东莞,“世界工厂”由此诞生。“世界工厂”成就了东莞,同时也困住了东莞。2009年至2012年,东莞GDP增长率有3年垫底,还有一次排到了倒数第二。而更让东莞市感到心慌的是,身为“世界工厂”却没有一张响亮的企业名片,就如华为之于深圳、美的之于佛山。
1978年,港商在东莞创办了全国第一间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开启了“三来一补”经济形式,直接促使东莞由农业向工业迈进。可以说港商投资是东莞的第一桶金,而紧跟其后的台商的蜂拥而至则把东莞推上了“世界工厂”之路。随后,日韩欧美等国家的企业也纷纷慕名而来,让东莞完成了由农业大县向“制造业之都”的华丽转身。
改革开放以来,2008年以前,东莞GDP每年增长率达18%,创造了富可敌省的神话,也诉说了东莞曾经的辉煌。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东莞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是“借来”的。资金、技术、原材料和劳动力都是借来的,在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严重透支,而人力成本又急剧上升的双重夹击下,借来的迟早是要还的。
2009年至2011年,东莞GDP增长率连续3年在广东省排名垫底,2012年数据仍然惨淡,排名倒数第二。但在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看来,这过去的4年经济发展是被牺牲的,属于“卧薪尝胆”的四年。
事实上,在2007年东莞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双转型”战略: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而社会转型,就是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
GDP增速连续几年垫底以后,东莞市政府就有点急了,2012、2013年就开始发力,通过上马重大项目及固定投资拉动GDP,这也是2013年东莞GDP掉头直上的主要因素。
2013年,东莞GDP增速达9.8%,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靠重大项目拉上来的,而不是靠内需转化的,普通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者并不能享受GDP增长所带来的红利,这种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
通俗点讲,过去几十年东莞一直在做两件事:其一就是吸引大量港商台商等投资商到东莞来投资;其二就是吸引大批廉价劳动力到东莞来务工。而需要东莞本地人做的就是提供土地搭建厂房、修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