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日前在来往“江湖情(马云扎堆)”上喊话“不要靠山”,否认“阿里巴巴背后有巨大的靠山”、“被**领导亲戚控制”传言。企业不要“靠山”,真的靠谱吗?
众所周知,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做生意“关系”很重要,免不了与有关部门打交道。一些企业老板纷纷找“靠山”,因“靠山”而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当然因“靠山”而倒下的也不少见,如至今尚在囹圉的国美老板黄光裕。
马云在这个“企业的靠山”演讲里,把阿里巴巴的靠山归结为市场和客户。固然是有道理,市场肯定是最大的靠山,但真的不需要其他“靠山”了吗?实际上,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应该警惕三个认识误区和10个风险易发点,防患于未然。
警惕三个认识误区
马云说的一些话还是有道理的。马云说,做企业没有捷径,企业最大的靠山是市场,是客户,“眼睛盯住客户,脑子里想着市场的变动才是未来”,“企业如人”,“看别人成功总是很容易的,而解释自己失败总能找到无数的借口”。
至于阿里巴巴,马云严肃表态,阿里巴巴以前没有,今天没有,未来也绝对不要有任何达官贵人亲戚子女的“惠顾”。
且不管马云的“靠山”到底如何,也不论阿里巴巴如何成功,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都应时时警惕风险,避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尤其要警惕刑事方面的风险。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三个认识误区:
1、重民事风险轻刑事风险
目前企业的法律顾问和法务部门,更多关注的是诸如知识产权等民商事法律风险,对刑事的法律风险往往疏于防范。
2、以为对GDP贡献较大就不会秋后算账
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企业只要对地区经济发展有贡献,有点违规行为地方政府有时会睁只眼闭只眼。企业家以为只要对GDP贡献大,当地政府不干预,干什么都没有问题。很多企业家不懂法律,也没有法律意识,其实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有刑事风险的。
3、用钱可以免灾?
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人们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一些胆大的人靠猛打猛冲闯出一条“血路”。但是随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模糊地带越来越少,一些过去的“潜规则”正面临风险。过去的做法,现在就有可能是违法甚至犯罪了。一些企业家以为有事可以“用钱消灾”,但往往现在行不通了。
10个环节警惕风险
根据企业家犯罪统计数据,245个企业家犯罪案例中有203件能够识别出具体的刑事风险点。这些刑事风险点分布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其中排名前十的刑事风险环节如下:
1、财务管理
无论对于国企还是民企,财务管理环节的漏洞都是高危刑事风险点,这直接导致贪污、职务侵占以及挪用公款、挪用资金犯罪的高发。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国企、民企都是迫切任务。
2、企业融资
银行贷款政策不利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合法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需求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保值压力增大,急需投资渠道。在民间资本市场供需两旺,而相关疏导性制度安排又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非法集资类犯罪高发。
3、贸易
正所谓商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即便是具有合法身份的企业,在贸易往来中也可能不守信用甚而实施诈骗犯罪。这其中不乏在一定地域、行业内“声名显赫”、很有“实力”的大公司。因而,在贸易往来中严格依正常商业流程谨慎行事,冷静面对各种商业机会,是防范此类犯罪的关键。
4、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类犯罪案件更多发生在食品及药品安全领域。这反映出执法、司法机关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日益强化,企业家应用“以人为本”的意识节制“唯利润主义”的惯性,对涉及民众生命、身体健康以及环境安全的刑事风险加倍防范。
5、安全生产
民企相对于国企,更加重视成本控制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则是民营企业的一大软肋。一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家本人的刑事风险也由此引爆。
6、人事任用
国有企业在权力结构上与政府部门类似,官场潜规则在国企同样有效,国企也存在“吏治腐败”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企在人事任用上的“权力勾兑”极少发生。
7、证券交易
近年来股票市场低迷,股民怨声载道,主管部门加大了打击内幕交易等证券犯罪的力度。从案件查办过程看,该类犯罪虽具有一定隐蔽性,但只要线索浮现,查证并不困难。对于监管部门,应时刻监控股票异动等异常情况;对于内幕信息知悉者,则应始终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
8、物资采购
物资采购从计划经济时代起,就一直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贪腐风险点。与政府采购不太一样,企业物资,尤其是某些特殊生产设备异质性较强,实行公开招标、比价难度较大,这就为企业老总和高管们收受回扣创造了空间。
9、招投标
在招投标过程中,更多居于招标一方的国企老总、高管实施了受贿犯罪,而更多为中标而参与串标、围标的民企老总则实施了行贿犯罪,双方在整体上形成某种对象分布(少部分案件例外)。
10、工程发包承揽
受《招投标法》的限制,发生在工程直接发包、分包环节的权钱交易数额相对较小,但该环节仍是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犯罪的薄弱环节。同时,发生在这一环节的腐败犯罪,往往会因对冲贿赂成本而降低工程质量,这为日后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