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左右的中国,正处在韩流来袭的鼎盛时代。
韩剧所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他爱我”的苯环式狗血爱情套路,不仅仅是卖相繁多却味道一致的泡菜,不仅仅是“乌拉拉…乌拉拉…”的思密达音乐,更是对中国女性审美观的一场洗礼,是对中国女性护肤彩妆的一次启蒙。而这一切,随着韩流来袭,被轰轰烈烈的改变了——韩版大衣、韩版发型、韩版妆容、韩国护肤品、无妆胜有妆的韩国彩妆……迅速席卷了半壁中国。
彼时的我们,还傻傻的笃信“TheFaceShop是韩国人手一支的大品牌!婵真银杏洗面奶是风靡全亚洲的最畅销单品!兰芝睡眠面膜是天下最好的补水面膜!Dodo散粉真是韩国明星随身携带的王牌散粉!”斗转星移,等我们亲自踏出国门,才发现“花开花落悠悠岁月,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
而此时,除了兰芝、梦妆和谜尚三家之外,其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韩国品牌,终于不再保守谨慎的抱臂观望了,开始踩着韩流降温的节奏,接二连三的迈入已经日趋拥挤的中国市场。婵真2007年被香港经销商带入中国;TheFaceShop的正规军是在2008年进入中国;ItsSkin2008年进入中国;SkinFood和雪花秀的正规军是在2011年进入中国;Innisfree在2012年进入中国;NatureRepublic和EtudeHouse是在2013年才正式进入中国,还仅仅是天猫官方旗舰店。
而当这些正规军进来中国后,才发现一些骨感的事实——
首先,主体消费者在变化。
其实对韩剧和韩国化妆品好感度最高的人群,主要是80后,这毕竟是从高中大学时期被培养起来的兴趣。但真正陪伴80后长大长熟的,却不是这些韩国品牌正规军,而是那些草根卖主们。等到韩国品牌正规军进入中国,打算接手这批主体消费群时,无奈的发现——大伙已经长熟了……曾经哈韩扮嫩的80后不得不职业起来了,曾经畅销的产品貌似过时了……更让人闹心的是,傲娇的90后长大了。
这一切变化所对应的,是消费者对品牌/产品需求的渐渐变化:
不再仅仅追求最终功效,而开始注重成分、机理、理念。
不再只追求简单的补水美白,而开始关注更多的护肤效果。
不再会被笼统忽悠的概念所迷惑,而会仔细搜索网络口碑判断信用。
不再只购买大牌,而会依据网络信息和朋友分享,愿意尝试更个性的新品牌(新,并不是指新建立的品牌,而是指对消费者而言刚刚接触的品牌)。
不再只有女生护肤彩妆,男生们也开始了护肤和涂脂抹粉。
这些变化,同样发生在韩国,只是他们的80、90后相差并不如中国这般大(主要是中国社会变化节奏太快)。所以,在韩国,几乎所有的护肤品牌都纷纷推出了与抗衰老相关的产品系列,同时崛起了针对90后的年轻品牌,类似Thecoolforschool——这些新品牌不愿意只是模仿老品牌继续耕耘自然主义,她们讲究更生动个性的品牌故事、天然与科技相结合的产品特色、更炫酷的包装创新、更频繁的产品创新、更全面的品类。
而在中国,这些在韩国市场的品牌变化趋势,却打了个折扣,譬如产品更新换代和韩国并不同步,丰富多彩的小品类产品和男士彩妆,并没有被引入中国。除此之外,新崛起的品牌还暂时没精力拓展中国市场。
其次,渠道太复杂了。
中国与韩国的美妆渠道差异在于——专卖店、商超和百货店。
专卖店在韩国,是大多数新兴品牌的福地,只要你有想法有产品,自己开一个小铺子就可以开卖了;而在中国,则很少有品牌会自己开专卖店,品牌极端依赖于渠道。
商超在韩国,仅仅是一个辅助渠道,而在中国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重要渠道。
百货店在韩国这片弹丸之地上,只有乐天、现代、Galleria、COEX、新世界这几家,对化妆品牌运营而言相对方便,且百货店是绝对的高价品牌栖息地;而在中国,百货店多如牛毛,对品牌拓展运营来说,非常困难,且不仅仅只有高级品牌能进入。
除此之外,中国神奇的电商和代购渠道,是让韩国品牌头疼不已的客观存在。
所以,大多韩国品牌进入中国的第一步,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专卖店或专柜运营,无论价格贵贱。这一方面,是因为韩国品牌的渠道惯性,大家在韩国基本都这么干;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渠道实在太复杂,选择专卖店和专柜会相对方便和体现品牌形象。
第三,假货水货太多了。
市场上凡是畅销产品,在中国几乎都无法避免假货水货的宿命。所以所有韩国品牌在自己网站上都有一条重要栏目,叫做“正品说明”——各种证明、防伪码、使用说明等等,期盼能对正规军减少一些损害。但现实中执行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大众美妆产品。
前段时间看到网络上有人考究出来了金庸武侠的年代顺序,总算理清楚了各门各派的兴衰更迭,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由衷的感慨:时代永远在变,江湖永远都是后浪推前浪,宏图霸业,少年豪杰,经不起几载沉浮,转瞬间青丝白发。回头再看,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韩牌,如今甚至在韩国都很难找到实体店。而新一代韩牌,正意气风发,全力前进,等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闯关入户,溜溜华夏这片广袤而混战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