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同样是卖化妆品,专业线是躺着卖,日化线是站着卖。几年前,因垂涎于日化线的销售规模,不少躺着卖的专业线品牌纷纷挺进日化线,想站着就把钱挣了。
然而几年的时光过去了,当年转线的品牌中,有多少品牌已经功成名就,站着把钱挣了?数来数去,还不够一巴掌。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少转线品牌在市场、视野、团队等关键因素上不给力。
在虎狼林立的日化线,陌生的转线品牌如何立足?很多在专业线做得风生水起的品牌,一踏入日化线就水土不服,为何?
市场不同,玩法也不同,就像将一条黄河里的鸽子鱼扔到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不能茁壮成长一样,就算在专业线市场颇有口碑的品牌,对绝大多数日化线的消费者而言,其影响力微乎其微。这就是说,专业线品牌转战日化线等于白手起家,想借其专业线的名声在日化线也能博个好彩,貌似不太灵。
专业线玩的是隐私,而日化线大多玩裸奔。在专业线,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你说“一”消费者就不便说“二”,因为专业线相对封闭的渠道让消费者没了比较的参照物。而日化线则不然,价格透明、信息透明,同类品牌一大把,形同裸奔。裸奔的结果是同样是保湿产品,如果你的产品比人家的要贵,那你需要有几个让消费者心服口服的理由;否则,你只能眼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仓库里越堆越高。比人家的便宜卖,你有这个实力和勇气吗?
对于转线企业来说,要成功运作,更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在竞争白热化的日化市场,转线企业首先面临的是人才的竞争。就目前而言,转“线”企业的营销团队,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收编,二是整编。所谓收编,就是采取重金招聘的方式,将其他日化企业的营销人才招募过来;或是采取挖墙脚的方式瞅准了目标直接挖人。而整编则是将原来操作专业线的团队加以简单改造后,直接开赴日化战场。反正这些都是跟自己打天下多年的嫡系人马,已经过了磨合期,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将其调往日化线作战,别的不说,用着放心。
但无论是收编军还是整编军,都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收编的人马毕竟不是自己的嫡系,在经营理念、操作思路等方面跟老板及他的管理团队不一定合拍,除非单独成立新公司全面授权收编的人马来操作,否则老板的嫡系可能会明里暗里跟“收编军”争风吃醋——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兄弟不和,如何成得了大事?如果再加上老板期望他们收编过来后能迅速建功立业,收编军或许连磨合期都过不了就宣告解散。
整编军的问题就更明显,隔“线”如隔山,虽然做的都是化妆品,但一个是躺着卖,一个是站着卖,这一躺一站之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
很多专业线品牌转线后之所以混得云淡风轻,不是因为它洒脱,而是所托非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营销团队。
想站着就把钱挣了,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