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的最新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对产品的选择也越来越理性,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消费转变所带来的,是高端市场的繁荣。

近年来佰草集、丸美、云南白药牙膏等品牌,在攀登高端品牌的道路上表现不俗,在高端化路上亮出风格迥异的“武器”,值得借鉴。尤其是丸美,穿越高价、东洋皮、大手笔广告和主打眼部护理四重冒险之后,终于制造出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说到丸美的冒险,首先是它敢在国际大牌只卖100元的时代,竟然卖得比它们还贵。丸美刚出道的时候,日化高端品牌还处在百元时代,欧莱雅平均价格在75元,欧珀莱价格在90元,而丸美则定价130元;再后来欧莱雅的眼部产品卖200来块,可丸美就敢卖300块。丸美当时为什么敢这么干?除了其他原因,跟丸美那身“洋皮”有莫大的干系。
有人说丸美也算得上本土品牌中为数不多的中高端品牌,不过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说法持异议。但在最近入伙丸美的LVMH集团LCapitalAsia看来,丸美肯定是一个高端品牌。
说到丸美的冒险,首先是它敢在国际大牌只卖100元的时代,竟然卖得比它们还贵。丸美刚出道的时候,日化高端品牌还处在百元时代,欧莱雅平均价格在75元,欧珀莱价格在90元,而丸美则定价130元;再后来欧莱雅的眼部产品卖200来块,可丸美就敢卖300块。丸美当时为什么敢这么干?除了其他原因,跟丸美那身“洋皮”有莫大的干系。
“洋皮”是丸美的另一次冒险。敢卖高价,就得有一个让消费者信服的理由。就像大街上的矿泉水都是4、5块一瓶,但如果你将矿泉水贴上“依云”的LOGO,再找个高端会所售卖,谁还会叽歪你的矿泉水卖贵了?而丸美的高价之路,跟这有异曲同工之处——给自己编个华丽的出身。
丸美假托自己是来自日本跟资生堂齐名的品牌。而正是这身“日本眼部护理专家”的“东洋皮”,让丸美在那个信息不对称的年代,成功“hold”住了大部分国内的消费者,才有了卖出高价和挤进百货商场的资本。
除了借用“洋皮”提高自己产品的身价,在宣传推广上丸美也是大手笔,这在当时看来无异于也是一种冒险。在当时很多本土品牌还醉心于在地方DM杂志做点广告忽悠经销商时,丸美则通过《时尚》、《时尚COSMO》、《瑞丽伊人风尚》等高档时尚杂志来塑造自己的高端形象。还有在2000年左右,丸美花60万把广州机场路3公里的路牌广告全都换成它家的产品广告。这在当时,有几个敢这么干?但它丸美就干了,而且还干成了——因为当时的店老板都比较关注广告产品,当时的消费者也比较相信广告。
选择眼部护理作为主打,这是丸美的又一次冒险。当时市面上美白是主流,在众多企业选择做美白等市面流行的面霜品类的时候,丸美却选择了当时还没有成功路径可寻的眼部护理产品。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很多消费者的美容意识起步不久,美白是主流,羊胎素流行,白大夫风头正劲,选择做眼霜无疑是偏门,是一种冒险。但后来的结果证明丸美的冒险又赌对了——随着消费者美容意识的逐渐提升,眼部产品受到了爱美人士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超过45%的女性会购买眼霜产品,丸美的行情也由此一路看涨。
丸美的“洋皮”策略虽然不再可取,但其冒险和创新精神还是非常值得借鉴,而这也是今天很多本土品牌所欠缺的。在今年4月8日博鳌论坛的中外企业家座谈会上,就提出了企业家要有不断冒险和创新的勇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也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不断地冒险和发现新机会,将原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新组合体系,从而实现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