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3年,微信应用如火如荼。翻开杂志,打开电视,上网或浏览手机,甚至在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总之无论是大商场还是小门店,你都能看到这个黑白小矩阵的微信标识。谁也没想到,当初以"对讲机"功能出道的微信,仅仅才两年的时间,用户就突破了4亿。4亿用户的基数,让众多企业、营销人士兴奋不已--微信里的一个又一个朋友圈,高度精准了用户的特定属性,怎么看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营销新宠。这也使得微信营销成为当下一个十分时髦的话题,搞得连"微信之父"张小龙急忙出来一本正经的声明:微信不是营销的工具。
微信挺热闹
其实张小龙的声明也是言不由衷,难道他做微信的目的不是想赚钱、只是让其沦为摇一摇勾搭邻家少男少妇的"神器"?非也。只是在他暂时还没有想到怎么利用微信赚钱的法子之前,肯定不希望企业在上面一窝蜂的乱搞营销,将用户给吓跑。
但这几亿高精准的用户群,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不只张小龙在想辙挖"金矿",众多企业和个人更是急不可耐,一时间,微信营销越来越火了。
忽如一夜"微"风来,"公众平台"遍地开。自微信团队2012年8月份推出公众平台以来,微信庞大的用户数以及未来各种盈利的想象空间,让无论商家、媒体、或者个人都纷纷投靠。翻开杂志,打开电视,上网或浏览手机,甚至在电线杆上贴的招聘广告,你都能看到有黑白小矩阵的微信号。
微信的火爆,让纷至沓来的营销人员仿佛又找到了一个未被攻占的高地。由于微信二维码没有空间的限制,成本不高,而且相较于传统的营销方式,二维码营销能实现快速、点对点的精准营销,这令不少商家对它爱不释手。特别是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微信营销"一词就铺天盖地而来,微信营销总裁班、微信营销十八式……以前凡是跟营销有关的,现在统统冠上微信的前缀,报名人数照样爆满。
与此相印证的是,互联网江湖上不时传来一些微信营销的成功案例,比如前有微信卖水果牛人月利润4万,后有微信卖酒达人月销5万,这些案例令人艳羡不已,搞得不少人认定微信就是天下第一大营销利器,开口闭口都说"微信营销"如何如何。
面对这股微信潮,日化行业自然无法置身事外。稍微用心浏览下各大小日化企业的品牌广告、产品包装、DM单张、促销物料以及名片上,你都能找到它们的微信二维码。不仅仅是企业,如今稍微有规模的终端店也都开通了自己的微信账号。
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微信公众账号对于关注的用户来说,有一种上了"贼船"的感觉:企业能做只是定期推送活动信息,说白了也就是强制性推送不吸引人的广告信息,让用户产生反感。传统企业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对于互联网的操作方式不够了解,就注定了他们做不好微信营销。
营销却没谱
此前,微信营销时代的到来之说不绝于耳,大家也都知道微信这小圈子里藏着大生意,不少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入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微信也成了许多数企业的标配。然而,对不少在线下长袖善舞的传统企业来说,对于这个线上的微信却大伤脑筋:开始以为微信营销就是短信营销"他哥",于是将之前短信群发的经验照搬过来,促销打折免费送等信息在微信上一通乱发后,发现粉丝们全都跑了,只剩自己光杆一个;后来想借鉴江湖上那些传闻已久的成功案例,但研究来研究去发现这些成功案例依然是传闻,真假难辨,很难借鉴。就算有真的,也只是一些个人商家的经验,无法运用到品牌的微信营销上。
再看看在微博上风生水起、时常做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诸如"对不起体"、"呐喊体"的加多宝,在微信上也没有啥精彩的表现;还有据说原本做得不错的微信公众账号如杜蕾斯飘柔等,如今也没了当初的那种风生水起。众里寻他千百度,至今也未见哪家企业的微信营销可以作为成功的范本。
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2013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也显示,尽管微信公众平台热度很高,但是实际营销效果和用户黏性却比预期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并非是最理想的方式。
投鼠忌器,使得不少企业的微信账号开始"赋闲"了。既然不会做,哪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争先恐后去建微信平台?目的无外乎提升品牌露出度、与消费者紧密沟通、实时信息传递,以及可能存在的危机公关处理等。再有,就是基于微信平台"强关系"特点,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解决客户关系管理的平台,并且在沟通的及时性、时效性、私密性、互动性等方面都有先天优势。当然,企业最终的目的还是寄希望于今后在微信上卖产品。所以很多企业先弄一个微信二维码挂在那儿,然后闪在一旁观望,守株待兔,等那些可以借鉴或抄袭的成功案例出现。但市场残酷,很多企业经不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