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据统计,自5月8日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起,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
事件二:女权工作者叶海燕“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的举牌抗议,一时间掀起效仿狂潮,不少网民纷纷举牌拍照,
毫无疑问,“开房找我”,这是一种带有恶搞色彩的行为艺术。既然是行为艺术,就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字面表达。不可否认,微博上个别“开房找我”自拍或PS照片,带有单纯找乐或借机营销的色彩,但当大量翻阅此类照片及相关评论会发现,多数人的心态并不是娱乐,而是在几乎所有的语境中,“放过小学生!”都有严肃的表达诉求。正如网友吥愛柏拉图所言:有种想哭的冲动,世界到底怎么了?孩子不是最应该被保护的吗?现在却变成那些衣冠禽兽泄欲的工具!未成年人谁来保护?而网友捕快二宝更是现身举牌抗议:那些对幼男幼女下手的人,有本事来强奸我试试!只敢对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下手!你们还是人吗?战斗力只有5的渣子们!
与其揣测行为艺术背后人们的心态是否过于娱乐,不如思考:为何这样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获得如此多响应?
很显然,这一行为艺术首先表达的是公愤,人们通过恶搞、夸张的方式,谴责校园性侵。并且随着案件详情的曝光,更加让公众清晰地看到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不力。事实上,虽然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四类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但“校长带学生开房”,及其追溯出的儿童被体罚致残致伤、遭受性侵害等太多犯罪案件,将家长、学校及相关机构监护防范意识的缺失暴露无遗。人们公开表示“开房找我”,虚构出这样一种情境来“保护小学生”,不仅仅透露出一份无力而揪心的焦灼。这种夸张的调侃,更是希望唤起法律、制度、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为孩子提供更有利的保护。
“校长,开房找我”,是中国当代的一批“狂人”,以自媒体的方式,向社会发出的一声声“救救孩子”的呐喊,更是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声声呼唤。然而日前,作为“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这一抗议的发起人,叶海燕却因涉嫌故意伤害他人被所在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这意味着什么?究竟类似的“开房”事件,是否又能够彻底远离孩子?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