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Y品牌一系列“在杭州,谁敢跟珀莱雅PK?”的广告发布后,引发不小风波。初出江湖、名不见经传的Y品牌要跟本土化妆品行业的领导品牌之一珀莱雅PK。如此不低调,做法有点离谱,一时引来不少白眼,网上的口水战随之而起。
Y品牌一上来就说要向行业大哥叫板,颇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其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出乎意料,一时让众人错愕不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习惯:怎么能这样?但也有人反问:为何不能这样?难道就因为以前没有采用这种做法么?
珀莱雅是国内迅速崛起的化妆品品牌,享有相当不错的市场影响力,无论市场规模还是品牌地位,远非Y品牌所能及。此次被同城的Y品牌当做PK的对象,乍一看好像被对方揩了油,实则毫发未损;只不过珀莱雅的领先地位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得以证明,正应了“树大招风”这句话。
在Y品牌方面,应该是打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如意算盘。不花多少钱就制造了一个能吸引人的眼球,吹皱一池春水,很快就博上位,是个咋算咋划算的好买卖。
大家都知道,当初蒙牛喊出“向伊利学习”的口号,放低姿态的同时把自己一下子抬上了“老二”的位置;这种做法属于斯文谦恭型的,Y品牌的做法更激烈,一上来就追求更具爆炸性的效应。
严格来说,此次事件仅有PK之名而无PK之实。Y品牌追求的是话题效应,毕竟两者的市场差距太大。在市场处于竞争高度激烈的转折阶段,行业创新乏力,市场缺乏话题,略显沉闷,大家久思而不得破局之策。Y品牌的做法却给行业带来一点新鲜感:原来还可以这样出牌!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Y品牌的做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新品牌越来越难引起市场关注,开拓渠道、拓展终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Y品牌仅凭一则广告就成为行业内的一个热门话题,成功进入代理商和终端店的视野范围。有人认为,这种出位的宣传手法,起到了常规数百万广告费都起不到的作用。
探究其效应,无非以下三大要素契合了影响力的法则:
一、出位,不走寻常路,利用反差吸引视线。
二、借势,跟大牌靠在一起,站在舆论的高点上,
三、引发问题,激发好奇心。凭什么PK?大家都有一探究竟的心理。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将自身品牌推介出去。
在市场格局稳定的情况下,后来者要上位难上加难,在营销上另辟蹊径走非常规路线理所当然。这个丛林世界太残酷,太斯文不是件好事,需要多点野性。当初,联想欲并购IBM PC事业部,对手惠普利用谐音含沙射影地打出“连想,连想都不要想”的广告,其中不无对联想的蔑视之意。相对于Y品牌以致敬的方式PK,惠普的做法可谓恶意十足。
只要不存在法律上的侵权、未对珀莱雅的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大家可以采取一种娱乐精神看待此事,不必太较劲。至于Y品牌能否因此而成功获得市场,这是后话,毕竟一则广告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Y品牌的做法实质上就是借势,即将自己与已经具有了良好声誉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借后者推销自己。例如,“宁城老窖,塞外茅台”,宁城老窖就是借茅台之名来推销自己,巧妙地提升品牌认知。通过比附有影响力的品牌,有效地降低市场获取信息的成本,这种做法对于新兴的品牌来说不失为成功上位的终南捷径。
比附的做法,再进一步就是针锋相对的比较——赤裸裸的PK。
当初养生堂在推广“农夫山泉”矿泉水时,就曾运用比较广告,其拍摄的水仙篇电视广告直接对比纯净水和矿泉水的营养价值,一时间,纯净水、矿泉水之争迅速成为媒体热点,结果“农夫山泉”异军突起成为水业新贵。
百事可乐有一则这样的广告:一个小男孩站在饮料贩卖机旁,不停地往里面投着硬币,一瓶一瓶的可口可乐从机器里滚出来。然后小男孩将可口可乐整齐地放在地上,双脚站上去用手按下了贩卖机最高的百事可乐的按钮,然后拿着唯一一瓶百事可乐离开了,镜头停顿在被遗忘在地上的可口可乐上,广告最后打出了百事可乐的红蓝白标志。
百年来,可口可乐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市场开发上,总是先于百事可乐一步,使得百事可乐不得不在这场竞赛中苦苦追赶,这就是为何在百事可乐广告“嚣张”的今天,可口可乐依然稳坐第一把交椅的原因。这则广告从表现来看,百事可乐真的将可口可乐狠狠地踩在了脚下,但是也表现出百事可乐在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中追逐得多么辛苦。作为“第二名”的百事可乐要想获取更多“观众”——顾客的注意,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更多人的眼球。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有力的地位,百事可乐这样的超级品牌都不得不使出如此手法,更多的小品牌,自然也不应走常规路。
韩信打仗,总喜欢使上一些计策,最终帮助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决中以弱胜强;诸葛亮“多智近乎妖”,也是因为刘备一方的弱势,不得不如此。
营销就是智慧的角逐;兵不厌诈,营销同样如此。由弱至强,得多想想如何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