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除了韩妆以外,日妆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颓势似乎也日益显而易见。从今年的数据来看,在七月份,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日妆进口额下滑了31%;紧接着在八月份和九月份,日妆进口额也分别下滑了16.5%和25.3%。
具体到品牌数据,以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化妆品企业资生堂为例,今年三季度,资生堂在天猫的销量同比下滑了39.4%!知名如SK-II,今年三季度在天猫的销量也同比下滑了20%。其他日本化妆品品牌,如怡丽丝尔、珂润等,今年三季度的天猫销量也不如意,分别下滑了29.1%和48.4%。
今年的双十一预售,日本化妆品品牌也遭到了惨败,在天猫美妆销量TOP20中,甚至都不见一个日系化妆品品牌。资生堂、CPB、SK-II和黛珂虽然在日妆品牌中销售额排前四,但降幅却都超过了70%。
日本化妆品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滑铁卢”,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化妆品市场虽然越来越追求强功效,但是安全性温和性也依然是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功效性与安全性达到统一,才是当下化妆品品牌须要钻研的关键问题。而日本化妆品企业,许多都热衷于滥用处方药,虽然功效性很强,但是安全性很弱。
这正是日本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出现颓势的内因,值得一提的是,资生堂在欧美市场随着百货商场的衰落也渐渐失去了存在感,本身在产品方面并没有特别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过去,中国市场对日妆有些过度“神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都渐渐看清了日妆品牌的真面目。
在营销方面,许多日本化妆品企业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大多数美妆品牌都在布局新媒体,加入直播卖货之时,日本化妆品品牌则相对保守,依然维持老一套的打法,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营销的底层逻辑,被许多欧美以及中国品牌甩在后头。
而日本化妆品衰落的外因,便是近年来中国市场对日货的抵制,尤其是福岛核污染废水排海事件发生之后,中国消费者对日货的抵制情绪更为强烈了。8月份,日本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正式启动。随即,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虽然该禁令并不直接涉及日妆,但却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于日妆安全性的信心。
在核污水排放后的第二天8月25日,资生堂、花王等多家日本美妆集团股价集体下跌,其中,高丝集团股价下跌1.7%,花王股价下跌1.13%,资生堂股价下跌1%,宝丽奥蜜思(POLA ORBIS)股价下跌0.79%。
总体而言,日本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衰落,很大部分都是自作自受。在中国化妆品“国潮”崛起的趋势之下,日本化妆品的市场地位也变得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