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屈臣氏中国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未经审计的财报,数据显示,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实现营收96.8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3.34亿元),同比下降17%;虽整体仍保持盈利,但上半年录得息税前利润为6.23亿港元(约人民币5.36亿元),同比下降了60%。
在整个线下渠道都在关店闭店的大环境之下,屈臣氏也不能幸免于难。根据财报,屈臣氏的店铺数量已经从去年年末的4179家,减少至4055家,一共关闭了124家店铺。
屈臣氏元气大伤,疫情的影响是其一,而更主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洗牌以及屈臣氏自身的问题。
advertisement
实体店转型难
在互联网时代之下,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途径都已经转移到了线上,电商平台以及直播卖货既便利,又便宜,比起线下实体店来好处多多。面对这样的现状,线下实体店唯有积极转型才能迎接新时代。
然而转型谈何容易,线上与线下本来就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销售渠道,线下实体店要结合线上的模仿去营销,只仿佛让汽车学船下水,需要更加高级的技术。大部分线下实体店向互联网模式转型,往往都是失败告终。
屈臣氏也尝试通过“O+O”的模式布局线上渠道,通过线下 4000 多家店铺及线上小程序、BA 企业微信、社群等多元触点,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加互联网化。在这种“O+O”的营销生态之下,屈臣氏的确稳住了营业收入。
但显然“O+O”模式也并未让屈臣氏重回巅峰,线上渠道的竞争十分激烈,实体店的社群营销也越来越不好做。如今许多新型实体店也加入到线上渠道的竞争之中,屈臣氏的市场份额被越分越少。
线下实体店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至今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深陷负面舆论泥沼
生意的本质在于诚信,而屈臣氏在近两年里,一直都在摧毁着市场对自己的信任度。屡屡因各种虚假宣传或者产品不合格受罚,屈臣氏的市场口碑正日益下滑。
就在今年的6月15日,石家庄屈臣氏固安宝德购物中心分店便因销售商品存在价格欺诈的行为,被固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元。早在之前的5月份,北京屈臣氏个人用品连锁商店有限公司延庆妫水北街分店涉嫌使用虚假价格诱骗消费者交易,被延庆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元。#屈臣氏因商品价格欺诈被罚#的话题,甚至冲上了微博热搜。
除了价格欺诈之外,屈臣氏还多次因为虚假宣传以及产品不合格的原因被行政处罚,例如今年4月份,广州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云浮环市中路分店因违反广告法,被云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万元。
屡屡被罚,体现出来的正是屈臣氏对促销活动以及产品品质的管理不够规范严格。如今在国家政府严厉的监管之下,屈臣氏囧相毕露。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屈臣氏也早已是常客,据计算,近期在该平台上屈臣氏的投诉量达到了8700多条,涉及到不予以退款、办卡欺骗消费者利益、产品质量问题、活动虚假发货等多种问题。
正在这种常常深陷负面舆论风波的情况之下,屈臣氏的直播间在近日竟还闹出了主播辱骂消费者的丑事,更是让屈臣氏的市场口碑一落千丈。
总而言之,屈臣氏的衰败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线下实体店在当今大环境之下的发展困境,更多的还是不够严于律己,没有保住市场对自己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