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化妆品的新规、断断续续的疫情、原料包材的涨价等问题接踵而至,使得化妆品行业8月遭遇了10年来首次零增长(见《360化妆品网》:inktype="2" hasload="1" wah-hotarea="click"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color: rgb(87, 107, 149); text-decoration-line: none;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ursor: pointer;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8月份0增长,化妆品市场的难言之隐),然而,现在又惨遭有史以来最严的限电令。
实际上,往年也会限电,而且前几个月也限电了,只是没想到9月份限电一下子加重了,这次还是全国更大范围的限电,广东、江苏这些制造大省首当其冲,现在已经波及到了10多个省。
更有甚者,据9月26日的《新京报》报道:东北某居民在没有收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家里突然停电;国家电网相关工作人员回复是“东北地区已经首先对非居民执行了有序限电,但是在执行后仍存在电力缺口,目前整个电网有崩溃的危险,才采取了对居民限电的措施”,真的这么严重了吗?
前天,小编和一化妆品企业老板聊天,她很乐观地对我说:“没啥大事,限电是往年都会有的,广州天气很快转凉,应该就会好起来的啦。”
我们是太傻太天真了吗?
限电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限电哪天可以结束呢?
首先最直白的原因就是,电力不足,不过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足而是“被不足”。发电肯定不是高科技,应该不会有什么技术障碍;目前我国电力的75%是火电,要烧煤发电,现在煤炭价格已经翻倍了,一吨1200元,我国的电是国家管控的不能升价。
这种情形下,据说某央企电力公司只要开足马力发电,每天亏损要300多万;原来限电能减少亏损,这应该就是最直接的原因了。
据悉,在电价市场化的国家,电价、天然气价格现在都在猛涨,在我们中国是国家帮我们扛住了电价。
其次是“能耗双控”的需要,我国政府2020年9月承诺,争取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总的目标就细化到了每个省的目标,那些不达标的省份,干脆拉闸限电了。
小编觉得这可以是限电的一个因素,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怎么说呢?我们这样的制造大国,肯定不会因为这个理由而限制工厂的发展,如果真有需要,哪怕明年、后年再多点完成“能耗双控”的指标都来得急。
第三是为了控制风险,这个说来话长。现在大部分国家都还受疫情影响,只有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做得最好,制造业基本上都已经恢复了;于是乎,全世界的货船都开到了中国,他们需要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
而我们中国制造多年养成的习惯是只要有规模,一点点利润都可以接受;即使原料涨价,产成品本身还是不会涨的,加上制造业长期内卷,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低价竞争。
现在大宗商品价格是美国控制的,我们生产需要的很多原料的价格都涨了,而且是翻倍地涨;但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商品却没涨价,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工厂只赚取了微薄的利润,而在生产时使用的电力,还需要国家在背后补贴;美国把原料以高价卖给了中国,还得到了中国便宜的产品,正好可以冲抵一部分通胀。
这还不算是最惨的,最主要的是这样的全球订单并不是常态,再过一两年,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各个国家都恢复了正常生产状态之后,我们这些“源于”疫情的订单就会大幅度减少,那么我们今天大量的工厂、过剩的产能,到时候就会形成巨大的危机。
这么说吧,就像去年疫情初期,口罩的需求暴涨,有人生产了大量的口罩后,疫情平稳了,口罩一下就过剩了;和这是一个道理,于是国家特意拉闸限电,现在就开始控制工厂的无序扩张。
小编觉得这种说法太荒谬了,没啥依据,有点“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意思。
虽然这个控制风险的理由本身是可笑的,不过这种说法,倒是引起了小编的警觉。
小编前段时间拜访了一些广州的化妆品工厂,发现不少企业都在扩厂、买地建房,而广东省各个市、区也建了不少化妆品产业园区来支持广东的制造企业,这些原本都是好事情。
但是,我们企业在扩厂前,是否有理智地做过分析判断,无论我们的产品是出口还是内销,我们以为的市场需求是否是真实的?可持续的?不要被一时的火爆,蒙蔽了双眼;这真的需要我们去认真反思,弄不好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再说到,几时限电会结束?现在谁都没有答案,肯定不能按往年“小打小闹”的惯例来看待这轮限电,26号有个很火的微博,吉林新北水务公司通知用户:说这种不确定的限电停水状态,将持续到2022年3月。究竟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