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膜挛缩是假体隆胸术中人体机能对植入假体的自然反应,是在假体隆胸术后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包裹植入物的瘢痕组织,也就是一层薄而柔韧的包膜,此时假体周围腔隙较为宽敞,后来,包膜逐渐变厚,假体周围腔隙也随之变窄,出现了乳房变硬、出现轻微不适感。

包膜的组织学结构
乳房假体置入机体后,假体周围的创面必然有一个生理性的创面愈合瘢痕化的过程,这是机体对异物产生的必然、正常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一)光镜结构
光学显微镜下,该层包膜可分为两层:致密层和疏松层。
1、致密层为包膜的内层,结构致密,含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和与假体表面平行、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根据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分布特点,致密层可进一步分为:
①细胞层。为致密层的内层,由紧密排列的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和少量胶原纤维构成。该层实验侧包膜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对照侧少。
②细胞纤维层。为致密层的外层,大量胶原纤维排列致密,其间散布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及毛细血管。此层包膜实验侧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别。
2、疏松层为包膜的外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散有不成熟的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 并可见较多的毛细血管和发育良好的小动、静脉。
(二)超微结构
有医生学者在电镜下观察到挛缩包膜的多层结构,在包膜的内面可以见到一超薄的血管网层,该层可能是包膜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结构。Siggelkow等[12]用光学显微镜和偏正光显微镜观察到挛缩包膜中可能有滑液的产生。
1980年,Baken提出了假体隆胸术后包膜挛缩、乳房变硬的四型分级诊断标准,分别是:
Ⅰ型:置入乳房假体后质感柔软、手不能触及,完全自然,近似正常组织。
Ⅱ型:稍稍能触及置入的乳房假体,但视诊不明显,受术者无任何不适。
Ⅲ型:置入的乳房假体是中等硬度,受术者有感觉。
Ⅳ型:乳房高度硬化,视诊时,可看出乳房假体的形状,受术者感觉有疼痛,压之不适。

关于其发生的原因,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数医生学者普遍认为以下情况可能会引起包膜挛缩。
(一)异物的存在
异物的存在,如外科无菌手套滑石粉、纱布、线头等,均可刺激纤维包膜增生。滑石粉是一种含镁和硅的矿物质,其被细胞吞噬后,不能被细胞内的酶溶解排出体外,滑石粉持续存在,导致组织长期慢性炎症,最终形成慢性异物性肉芽肿。慢性炎症将长期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合成胶原纤维,最终肉芽肿组织被胶原纤维和基质包裹。
(二)假体周围血肿
血肿是术后包膜挛缩的重要诱因。大多数受术者胸廓扁平,胸大肌发育欠佳,故在胸大肌后间隙分离过程中,在其内、内下、外下象限不可避免地将部分肌纤维分断,虽一般不损伤较大血管,仍避免不了渗血发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术后出血积于植入腔隙中,无法完全吸收,形成血肿,血肿机化后,纤维组织增生可致包膜挛缩。
2、血肿形成易并发感染,炎症介质刺激纤维增生,可致包膜挛缩。
3、血肿机化后,使假体成角、折叠,刺激局部组织增生,局部形成较厚包膜,影响手感。
4、术后不恰当的按摩,使成角的假体不断转动位置,刺激组织增生,致包膜挛缩。
(三)手术方法
1、剥离腔隙不充分。术中由于麻醉不好、受术者配合欠佳,或有的受术者强求隆乳后的高尖形态,而使剥离的腔隙不够大,放入假体后,势必造成假体折叠、尖角形成,刺激局部组织,纤维增生,形成局部较厚包膜,如再加上不恰当的按摩,折叠形成的尖角不断转动变换位置,终将造成纤维包膜挛缩。
2、手术入路。胸大肌下假体置入比乳腺下置入更少发生包膜挛缩。
3、手术操作技巧。假体置入隆乳术时如果手术粗糙,对周围组织损伤大,则包膜挛缩的发生率较高。
如何预防包膜挛缩
国内外整形医生学者普遍认为医生技术经验是影响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的关键换而言之,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有助于降低包膜挛缩发生率。曾经做过30多场丰胸手术直播的韩啸医生发明的韩啸棉花糖丰胸术采用精准局麻,完全封闭胸部血管,止血彻底,可以使医生放心大胆的剥离到中线,剥离的腔隙足够宽广,同时因为避免了出血,手术创伤面小,术后恢复更快,手术安全与效果更有保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教授李东曾经专门到棉花糖丰胸手术直播现场来鉴别棉花糖丰胸技术是否真的术中几无出血、术后即可逛街,事实证明棉花糖丰胸术中出血确实极少,术后手套上几无血迹,对此他表示见证了棉花糖丰胸术精准局麻几乎无出血的奇迹。
女性朋友在做假体隆胸手术之前要做足功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大小适宜的假体,选择更可靠的正规整形机构,让自己的乳房变得更大更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