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指卵泡成熟后不破裂,在促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后48小时卵子仍然不能排出,卵泡原位黄素化并产生孕酮(P),致使效应器官发生一系列类似排卵周期的改变。
在不孕女性中(LUFS)常发生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卵巢周围炎症粘连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排卵前LH峰值不足或早现等。正常妇女有5%-7%的周期可出现LUFS,在不孕妇女中则高达30%。
LUFS临床表现为月经正常,基础体温(BBT)双相型,有分泌期子宫内膜(EM),黄体期血P和雌二醇(E2)水平与正常排卵周期无明显差异,因此用一般诊断方法无法将LUFS与正常排卵周期区分。
病因
内分泌性LUFS
由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释放中枢功能失调,泌乳素(PRL)增加,抑制促性腺激素(Gn)的分泌,导致LUFS周期中LH峰值较正常明显下降,继而影响卵巢功能,使胶原酶活化受阻致排卵障碍,而颗粒细胞黄素化不充分,可使P分泌减少;或由于PRL增加,影响卵巢LH受体的合成和维持,使卵泡对LH反应迟钝,未经排卵而直接黄素化,形成LUFS。
促排卵药物的影响
目前对LUFS患者多以氯米芬(CC)、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等进行促排卵治疗,而这些药物本身尚可导致LUFS的发生,其促排卵率高而妊娠率低。CC能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诱发排卵,同时由于其抗雌激素作用,用药后出现黄体期不足,卵泡黄素化不排卵。
抗前列腺素合成的制剂可以延迟卵子的排出
环氧化酶是一种前列腺素合成的第一线的催化酶,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靶作用是环氧化酶。使用NSAIDs降低前列腺E2(PGE2)的水平,可以发生卵泡不破裂,卵泡萎缩,EM内膜成熟度发生障碍,但不影响孕酮的生成,对周期没有明显影响。使用米非司酮(RU486)或前列腺素抑制剂拮抗P和前列腺素(PG),可以明显地诱发LUFS。因而在治疗中要警惕诱发因素,月经前半期禁用PG合成抑制剂,如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剂。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影响
EMT患者LUFS的发生率及重复率较高,在轻、中、重型EMT中,LUFS的发生率分别为13.3%、41.2%和72.7%。原因可能为:
①EMT患者排卵前卵泡内颗粒细胞对LH的敏感性降低。
②EMT患者盆腔内被激活的大量吞噬细胞可引起多种非类固醇因子,如PG、内皮素I等释放并产生相应受体,导致卵泡期异常及排卵前LH分泌不足。LH峰过早出现或正常排卵月经周期LH峰上升缓慢且减弱,卵泡中各种参与排卵的机制不能对这种异常的LH峰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结果引起卵巢内环境改变,卵泡黄素化,导致排卵功能异常,发生LUFS。
机械性因素的影响
有慢性盆腔炎、盆腔手术史、盆腔粘连、人工流产史及引产史的患者LUFS持续时间长,复发率高。可能是盆腔炎症后形成纤维粘连,包裹卵巢,卵泡表面增厚,卵子无法排出而被“包埋”,即机械性LUFS。
临床表现
1.临床上多表现为月经周期规律、基础体温典型或不典型双相(高温期上升缓慢、延迟、持续时间缩短),宫颈粘液(CM)显示黄体期改变,经前诊刮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2.B超特征:卵泡增大至18mm后48小时不破裂,或HCG(或曲普瑞林)注射48小时后B超检查卵泡仍然没有塌陷或消失、反而继续增长,子宫直肠凹未见明显液体潴留,卵泡持续存在或增大,卵泡内出现点状均匀的中强度回声,或卵泡内呈张力较大的囊实性或网格状回声。
彩超的观察提示LUFS卵泡期卵泡生长缓慢,LH峰值后卵泡壁血流量的减少等征象。在LUFS组妇女,子宫动脉、弓形动脉、放射和螺旋动脉的血流阻力明显升高,与孕酮水平明显负相关。但是因为有时排卵后卵泡壁塌陷的征象并不典型,或一时出现的新鲜血体在外观上也难以和LUFS鉴别,因此仅凭B超图像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3.E2.P检测:当黄体中期,即LH峰值后5-9天,其血清孕酮值应该>31.8nmol/L,如果为9.54-31.8nmol/L水平,常常提示LUFS的可能。
根据血清E2、P和LH的测定,可以将LUDS分成两种类型:
①成熟卵泡型的LUFS:为卵泡直径达到成熟标准后没有观察到LH峰值出现,E2水平达到734pmol/l,P水平<7.95nmol/L,成熟卵泡未排出。
②未成熟卵泡型的LUFS,卵泡直径还没有达标,但是P水平则已经>7.95nmol/L。
4.腹腔液P和E2定量测定:成熟卵泡中含大量的雌、孕激素,卵泡破裂时释放入盆腔,使腹腔液中雌孕激素浓度明显高于血液中浓度,在排卵后5-10倍的差异,E2>2752.5pmol/l,P>254.4nmol/L。LUFS因卵泡未破裂,故腹腔液中的E2和P浓度均较低,与正常排卵周期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于黄体早期(BBT上升2天内)行后穹隆穿刺取腹腔液或在进行腹腔镜观察排卵孔的同时取腹腔液测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与血液中浓度比较,可推断卵泡曾否破裂。但此方法为损伤性检查,不宜反复使用;另外有时腹腔液过少时也不易抽出。
5.腹腔镜:选择黄体早期做腹腔镜检查(相当于排卵后1-6天),如有排卵,腹腔镜能直观地看到卵巢表面排卵孔,结合其他临床特征可确诊。但排卵孔很容易经上皮化而修复,因而镜检假阳性率高。如果能在卵泡内抽取到滞留的卵子,就成为LUFS诊断的确凿证据。但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在腹腔镜下抽取卵泡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
因为腹腔镜检查是损伤性手术,临床上不使用腹腔镜检查有无排卵,但仅在因其他原因行腹腔镜诊治的顺便进行检查。
LUF(未破裂卵泡)的发展有三种自然趋势:
①约60%在下次月经来潮前消失,旧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LUF)消失后,又有新发育的卵泡仍发生不排卵,再次形成LUF。
②持续的液囊样洁物存在,在下次月经周期的中后期消失,或变小后逐渐消失。
③以液性或囊实型结构存在2-6个月消失。
诊断
根据卵泡增大至18mm时检测的LH峰值,或HCG注射48后B超检查卵泡仍然没有塌陷或消失,反而继续增长,子宫直肠凹未见明显液体溢流;基础体温典型或不典型双相,宫颈粘液评分由高分骤然下降,显示黄体期改变;孕酮水平升高>15.9nmol/L,经前诊刮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可诊断为LUFS。
治疗
HMG/FSH-HCG联合治疗对于成熟的LUFS是有效。对于未成熟的卵泡型的黄素化,用促性腺激素(Gn)治疗促进卵泡成熟是最佳方案。如果无效可先用GnTH-a类药物压制内膜Gn,然后用HMG/FSH治疗可有效。
HCG疗法:卵泡直径≥18mm时,肌注HCG10000u在HCG注射后48小时,B超观察卵泡形态学征象,是否发生塌陷或黄体形成,若仍不能排卵,下个月经周期HCG可增加至15000u。
HMG/FSH-HCG疗法:当使用HCG不能诱发排卵时,下个月经周期卵泡直径≥18mm时,在肌注HCG同时注射HMG/FSH150u,以加大排卵前的FSH峰值,可使排卵成功。
HMG/FSH-HCG周期疗法,月经第5天开始肌注HMG/FSH,每天75u,B超检测卵泡直径≥18mm,宫颈粘液评分(CMS)≥8分,停用HMG/FSH,用HCG10000-15000u肌肉注射。或开始时HMG/FSH用法同前,当卵泡直径达18mm时,给HMG/FSH150u和HCG10000-15000u注射。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法易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症(OHSS),因此用药期间及用药后10内必须严密监护。OHSS常在注射HCG后3-7天后出现。
GnRH-a类药物诱发排卵:反复注射HCG后诱发排卵失败者,可选择注射GNRH-a类药物诱发排卵。卵泡直径≥18mm时,达非林0.1-0.2mg皮下注射,或丙氨瑞林0.15-0.45mg肌内注射,或促排卵过程中,如果≥18mm卵泡超过3个,中小卵泡较多,血E2≥7340pmol/L时,为避免发生OHSS,不用HCG诱发排卵,改用GnRH-a类药物诱发排卵。
如果在HCG注射后48小时卵泡还没有破裂,可以轻柔地使用B超挥头和手之间机械性的配合挤压卵泡,大多数时间卵泡的壁已经非常薄弱,稍微挤压一下卵泡就破裂了。如果卵泡壁显得坚韧,很难挤破,可以在阴道B超探头的指引下,使用体外受精(IVF)取卵针,经阴道刺破卵泡,并辅助机械性挤压,使其卵泡塌陷,也可试用针灸长针B超监视下,经腹部刺入卵泡,再挤压使其破裂。
卵泡穿刺:卵泡成熟后注射HCG10000u36小时,阴道B超检查未排卵,用18G单腔穿刺针在阴道B超指引下,选择直径>14mm卵泡,快速进入至卵泡腔抽吸卵泡液,OHSS行卵泡穿刺时尽量抽吸全部的中小卵泡。抽吸1-5个卵泡的卵泡液后,将含有卵冠丘复合体的卵泡液全部注射在卵巢包膜外,其余抽吸出体外,根据手术指征行宫腔内人工授精。对LUFS的患者行B超引导下的卵泡穿刺术,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妊娠率为26.67%-48.33%。
治疗原发病:治疗易引起LUFS的EMT盆腔炎症及粘连。同为LUFS常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垂体性功能异常,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因此对于原发病的处理原则是尽早诊断、消灭和减灭原发病灶。
生殖辅助技术:反复发作的LUFS患者,在经过以上方法促使卵泡破裂,并可以辅以诱导排卵十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治疗,3-4个周期后仍没有怀孕者,可以考虑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可选择卵子输卵管内移植术(G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