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进行的分诊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虽然能够部分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疗行业供需矛盾问题仍然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目前,我国三甲医院诊疗服务高度集中。据统计,三级医疗机构数量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体数量的7%,却承担着我国46%的诊疗服务,年诊疗量接近13亿人次;相反,大量一级、二级医疗机构及社康中心门可罗雀,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因此,林顺潮建议:首先,应加大分级诊疗力度,建立医疗新秩序。可借鉴国外的分级诊疗制度,与医保报销相挂钩,例如患者去一级医院(社康中心)看病可报销90%,去专科医院看病可报销50%,三级医院则报销10%。当下去医院看病的主体是老龄人,他们是一个对于医疗费用相当敏感的群体。如果上述方案得以实施,势必会加快分级诊疗推进速度。
另外,政府在监管上不要过度区分“姓公”或“姓私”的问题,应该把医疗服务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患者,如果民营医院有更好的医生,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就医环境,患者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更信任的医生,医患的信任度也可以提升,从而有助于医疗成本下降。
再者,应合理布局医疗资源,让老百姓树立正确的“看病观”。
要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就要积极行动起来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优化医疗配备设施,提高医疗技术人员的配置质量;二是制定明确有效的配套政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相关制度政策从根本上落到实处;三是老百姓要树立正确的“看病观”,改变小毛病也要往大城市、大医院跑的观念,有效合理地利用身边的医疗资源。
最后,林顺潮表示,医疗信息化建设力度还需要加大,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来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2015年9月1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转诊信息畅通。但目前力度尚有不足,很多医院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建议加大力度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林顺潮建议:“在患者授权的情况下,尽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比如,可以像银行卡一样,只要患者输入密码就可以在不同的银行提现,这样既节约了医疗资源,也节省了患者的看诊时间,让惠民政策尽快落到实处。”
林顺潮表示,现在老百姓看病相对于以前已经方便了很多。“以希玛眼科为例,医院为了广大患者就医更便利,实行利用新媒体、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提前预约,大大缩短了看病时间。”
希玛眼科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致力于为患者打造“最方便、最先进、最温馨”的就医环境,为推动内地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