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宝洁换帅(4次更换CEO)、裁员、瘦身(砍掉一百多个小品牌)、削减广告预算,但业绩依然没有起色,刚刚结束的2016年第一季度,宝洁在全球的销售大幅下滑了12%。
虽然宝洁没有披露中国区市场的具体表现,不过很明显,宝洁对中国在内的核心市场趋势变化反应过慢,逐渐丧失了市场份额。

另一全球日化巨头联合利华,第一季度营收约为924亿元,同比降低2%。具体到中国市场,虽然联合利华分析称,凭借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渗透,公司业绩恢复增长,但是能否恢复此前在中国市场连续多年的双位数增长还未可知。
财报显示,第三财季雅诗兰黛净销售额约为147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约17亿元,同比下降2.4%。按市场来看,集团在美洲及亚太地区小幅增长,尽管该公司旗下大部分品牌在我国销售得不错,但内地和香港市场均出现了营业亏损。
这些事实显示,曾在辉煌时期“一统江湖”的欧美日化巨头在华业务遇挫。渐渐这些品牌成为了一个知名度很高,随手可以买到,但是你越来越不想买的尴尬品牌。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格局演变
相对于欧美系的业绩下滑,日韩系迎来了业绩爆发式增长,资生堂更是以10倍的利润增长来说明其雄厚的实力。财报显示,资生堂这一季度收入大涨20.2%,从上年同期的1684亿日元增至2023亿日元(约16.8亿美元);营业利润也达到130亿日元(约1.07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14亿日元暴涨近10倍。

不过,本土品牌、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市场表现也不同。尼尔森中国快消品行业高级总监周凌卿认为,在中低端市场中,本土品牌保持良好增长,挤占了欧美品牌的市场份额。
有业内人士如是描述国内化妆品市场的格局演变:韩国品牌增长迅速,本土品牌在电商渠道进行发力,市场份额处在微增状态,欧美品牌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是,越来越多后来居上的“小众品牌”蚕食整个市场,这是大巨头们业绩萎缩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渺小,都将有机会分得一杯羹,这就是一场商业的裂变。
工业巨头在新时代的没落
有文章说到,宝洁等日化巨头在中国的没落尽管跟自身品牌革新有关,最重要的还是时代潮流的更迭带来的抛弃。
比如宝洁,它的成功,是因为根植于工业时代,倚靠“大生产+大零售+大渠道+大品牌+大物流”生产出一个物美价廉的好东西,通过全国性的广告投放,全国性的渠道,接触全国消费者。
在那个时代,大卖场、大众媒体是主宰市场,是品牌连接消费者最重要的节点;而通路和传播平台把持在有限的几个组织手里,当宝洁成为其最重要的金主与战略合作伙伴时,市场看不见的手如上帝之手一般护佑宝洁;要打造一个新品牌就得有跟宝洁来一场不断升级的“星球大战”的准备,后来者的产品要进入消费者视线难如登天。
然而到了移动互联时代,话语权向消费者倾斜,市场连接的节点变为无数的个人,每个个体都成为一个媒体。
社群成了连接品牌与用户最便捷的路径,新产品与新品牌可以不再通过大卖场与大众传媒抵达消费者——宝洁等传统产业巨子精心打造的“马其诺防线”就这样陷落了,曾经被收视率与销售排名双重加持、固若金汤的壁垒就这样被“互联网+”给消解。
当然,为紧抓中国市场,宝洁、联合利华、雅诗兰黛、欧莱雅、资生堂等外资巨头正在调整,例如进行高管层调动、开发更多本土产品、重视线上和农村等渠道、加强与经销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等。
有分析师认为,目前韩国品牌在中低高端都有布局,但目前主要还是在中端市场进行争夺,高端市场依然是欧美品牌的天下;本土品牌则坚守中低端市场。所以,欧美日化巨头应先守住中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