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美品牌:均试水中国 表现一般
1、欧莱雅——中国业务量极大增长 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2.1%
2015年欧莱雅全年营收252.574亿欧元,同比增长12.1%。税前利润达43.877亿欧元,同比增长10%。毛利润达179.800亿欧元,同比增长12.2%。欧莱雅方面指出,彩妆品类的发展极大地提振了旗下品牌的销售业绩,专业美容市场业务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旗下品牌YSL、科颜氏、阿玛尼和Urban Decay表现出色,中国业务量出现极大增长。
2、伊丽莎白雅顿——中国市场营业额增长18% 但总体业绩不佳
伊丽莎白雅顿2015年Q2营收3.162亿美元,同比下跌5.2%,低于市场预期的3.423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业务大跌10.7%至2.030亿美元;自有品牌业务入1.1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1.071亿美元上涨4.0%;香水业务下跌9.6%至2.048亿美元。公司表示,国际市场业务量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大中华区净营业额增长18%。
3、科蒂——净利润同比减少40.9% 通过宝洁入主中国市场
科蒂2015年Q2营收12.105亿美元,同比减少4%。净利润为8900万美元,同比减少40.9%。其中香水业务营收为6.27亿美元,同比减少9.4%。旗下美甲品牌Sally Hansen 和化妆品牌Rimmel 的强劲需求推动美妆业务营收实现10.1%的增长,增至3.748亿美元。皮肤和身体护理业务方面,Playboy销量下降,总营收减少8.2%。2015年,科蒂买下宝洁旗下的43个美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上捡了个大便宜。
4、雅诗兰黛——中国市场利润下跌
雅诗兰黛2015年营收31.248亿美元,同比增长2.6%,高于预期的30.7亿美元%。2015年Q2财报显示,护肤、化妆品、香水及头发汇率部门收入分别上涨-3%、6%、7%、9%。集团高端护肤品Estée Lauder雅诗兰黛、Clinique 倩碧仍继续持续一年的低迷态势,销售连续下滑,La Mer 则仍有强劲表现;彩妆方面,口红、遮瑕膏等基础类别表现强劲,亚洲用户对Smashbox、Tom Ford等仍有兴趣。不过,雅诗兰黛表示,由于营销广告收入增加,中国大陆市场营业利润有所下跌。
5、雅芳——或惨退中国
雅芳2015年全年营业收入61.6亿美元,同比下跌19%。中国市场此前为该集团最大的业务市场,受行贿丑闻及中国政策影响,近年持续大幅衰退,仍成为亚太市场暴跌的主要原因。据路透社的报道,对于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雅芳公司首席执行官Sheri McCoy表示一切皆有可能。
日、韩品牌:死盯中国市场 公司整体受益
1、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市场仍为重要引擎
爱茉莉太平洋2015年营收56612亿韩元(约合50.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1%。税前利润达9136亿韩元(约合8.2亿美元),同比增长38.6%。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各子公司中,份额最多的爱茉莉太平洋公司销售额达到47666亿韩元。通过品牌知名度的强化、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及海外事业的扩大,爱茉莉太平洋公司销售额较去年增长23%,营业利润7729亿韩元,增加37%。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化妆品部门增速更优异,达到44.4%,销售总额为12573亿韩元。中国是爱茉莉太平洋海外市场中的重要引擎与中坚力量。早在2014年,中国市场便占据了该集团整体海外市场超过56%的销售额,
2、资生堂——中国内地市场业绩持平 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2.6%
资生堂2015年营收7630.58亿日元(约合67.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国内收入增长11.7%(固定汇率增幅11.5%);国际市场增幅13.3%(固定汇率增幅5.4%)。资生堂表示,在中国内地市场,资生堂收入同比持平。其中化妆品部门(包括悠莱、ZA、泊美等)仍表现疲软,全年销售暴跌25%;奢侈品部门(包括资生堂、NARS、CPB肌肤之钥则有31%的增幅;另外专业部门(包括TSUBAKI丝蓓绮等)收入持平。香港市场同比增长10%,大中华区收入总体有2%的增长。
3、花王——中国市场表现强劲 净利润同比增长24.2%
花王2015年全年营收14717亿日元(约合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净利润为988.62亿日元(约合8.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4.2%。由于日本本土市场的剧烈竞争,化妆品在日本销售减少3.0%。不过在国际市场上,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而上升。包括Kanebo 佳丽宝、Bioré 碧柔和Sofina 等品牌的护肤品业务以及含John Frieda 等品牌的护发业务都有所增长。个人护理部门销售按年上涨14.3%至2,807亿日元,其中卫生用品表现突出,无论是Laurier 乐而雅卫生巾、Merries 妙而舒纸尿片还是花王蒸汽面膜,都因瞄准亚洲,尤其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而受惠。
中国本土品牌:缺乏研发力和创新力 但发展空间巨大
1、佰草集——业绩增速缓慢 年轻市场占有率不及韩妆品牌
根据上海家化(30.240, 0.25, 0.83%)2015年半年度的业绩会纪要,佰草集2015年上半年的增速不到两位数。研发乏力和新产品推出缓慢会成为制约佰草集夺得年轻人市场的重要因素。近年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韩妆品牌们就是凭借着快速的新品推出能力占据年轻人的市场。相比之下,想要获得年轻人市场的佰草集仍然显得偏保守。
2、百雀羚——洁面、爽肤水产品双双失利
根据维恩咨询数据显示,百雀羚2015年Q3的洁面产品网络销售量仅为30.4万件,远落后于排名第一欧莱雅的103.9万件。爽肤水产品网络销售量为39.3万件,虽销量方面超过欧莱雅,但销售额度仍不及。洁面产品和爽肤水产品是百雀羚的主要竞争项目,但从目前来看,实力不佳。
3、相宜本草——爽肤水销量不及百雀羚
根据维恩咨询数据显示,相宜本草2015年Q3的爽肤水网络销量排名第六,仅有17.3万件,还不及百雀羚的销量。洁面产品销量68.4万件,虽超过百雀羚,但仍远不及欧莱雅。
国人在化妆品等一系列领域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从原先的一味攀比到现在的精挑细选,对于质量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品牌本身。近年以来,日韩化妆品因其更适合亚洲人皮肤的这一优势,在国内的势头早已盖过了欧美品牌。同时在价格方面,也一般优于欧美大牌。在这样的消费习惯引领下,国内的本土品牌市场空间也非常大,但要注意的是,本土品牌的研发能力及产品的创新力仍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