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流化妆品生产商如欧莱雅拥有的兰蔻添加了更多的肤色选择,调整产品,使之更适应非白人顾客,也在招募非白人代言人和模特。与此同时,一直致力于多元文化背景女性的化妆品公司包括Cover FX、Fashion Fair和Iman Cosmetics都在宣称他们比以前有更多的色泽供选择。
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口占1/3,根调查,他们的购买力比全国平均水平增长要快。根据时尚商业新媒体Business of Fashion调查,像雅芳和宝洁这样的全球化妆品巨头,都在倾力打造更适合其他种族的女性。“今天,每个女人都期待有自己想买的品牌,找到适合自己的色泽。”Cover FX主席莎朗·科里尔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色泽,对她来说是侮辱。让她觉得不被这家公司承认。”
过去的5年里,在吸引多元顾客方面,欧莱雅一直紧跟雅诗兰黛。雅诗兰黛为其“更佳妆容SPF 15(Even Better Makeup SPF 15)”设置了30种不同色泽,从“非常白皙”到“深色”(从“中间”到“深色之间有16种颜色”),芭比波朗售卖的粉底有20种色泽,从棕色到咖啡色。多数专家表示,1991年在纽约开设第一家店面的雅诗兰黛旗下品牌魅可,是第一家对所有种族一视同仁的化妆品公司,其多样化的代言人说明了这一点,从莉尔金(Lil'Kim)到麦莉· 塞勒斯(Miley Cyrus)再到辛普森一家。
据市场调查咨询机构Kline2014年的调查,美国的多元化美容市场增长了3.7%,超过美国整体的化妆品和洗漱品市场的增长率。新的品牌不断出现。头发护理品牌Mixed Chicks受到哈利贝瑞、特雷西·埃利斯·罗斯(Tracee Ellis Ross)和席亚(Ciara)喜爱,今年5月已进军化妆品界,其第一款产品是粉底和古铜粉饼双用棒。泰拉·班克斯(Tyra Banks)拥有泰拉美容品牌,她计划培养14种产品,甚至蕾哈娜也注册了一个化妆品商标。
像Fashion Fair(1973年创立)、伊曼(1994年由索马里出生的超模伊曼创立)、CoverGirl's Queen Collection(2006年创立,以说唱歌手奎恩·拉提法为名建立)这样专门为有色人种服务的化妆品牌,曾一度只专注黑人女性,现在也试图吸引所有肤色的女性。2000年建立的Cover FX现在有40种颜色的粉底,比一年前多了12种,伊曼开始在广告中使用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和美洲土著模特,在更多女性身上测试产品。“必须承认,我对伊曼化妆品作为弥补黑人女性化妆品市场空缺的形象很满意。”伊曼在《女性穿着日报》中写道,“但是,我们从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中搜集了更多信息,我们通过定位和广告,转向更加整体的战略:当女性统治世界,所有肤色的女性都想外表靓丽。”
追逐同一批顾客让专注于少数群体的化妆品公司和主流品牌产生了矛盾。批评者说,将所有肤色女性纳入目标范围的公司并没有扩大足够的产品类型。“在广告宣传中,总有更多的有色人种。”时尚造型师和《本质》(Essence)的美容总监杂志阿丽莎·巴斯比说,“但让我不爽的是,一旦涉及到真正的粉底和遮瑕膏,总是不够黑。大多数公司都停留在凯丽·华盛顿那种肤色。比她黑的女性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其他人则质疑,这些品牌是否真的能创造更加多样的产品,还是只是看起来是这样而已。总部位于巴黎的非白人品牌Black|Up的首席执行官莱昂内尔·杜兰认为,一些白人品牌签约非白人明星作为代言人“有点弄虚作假的意思”,他说,“因为他们不是专门为有色女性而设。他们说‘我们针对所有女性’,但你仔细一看,并不是这样。”
但是,有一点他确实同意,在这个想招徕所有消费者的时代,已经不再有边界了。”他说,“我们有一群使用我们产品的阿拉伯人,因为我们有相应的色泽。不论如何,2015年的女性都在寻找合适的色泽。”
美容O2O用户“非常满意”仅占1/3
美容O2O行业历经了五年的探索期后已进入市场启动期,同质化、资本倾斜将令行业整合。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上门美容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显示,上门美容行业进入市场启动期,但面临市场、安全和场景限制大的阻碍因素。
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去年以来,小美到家、美容总监、河狸家、容么么等美容O2O平台纷纷涌现,并获得资本关注。分析显示,美容需求量的增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强,这些因素共同催热了上门美容市场。易观智库的分析认为,目前上门美容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但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和资本向行业领先厂商的倾斜,市场开始整合,竞争加剧,行业进入市场启动期。
对此,美容总监CEO赵一表示,上门美容市场目前已经度过了原始和浮躁的探索期,行业整合是发展趋势,通过优胜劣汰市场将进入良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来自市场、安全和场景的三方面因素成为上门美容行业的发展痛点。报告指出,目前上门美容平台仍处于用户培养阶段,消费者认知度低,用户黏性较差;同时,上门美容行业的市场监管和政策尚不健全,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曾指出,上门美容的产品资质在产品方,美容资质在美容师手中,平台的功能是建立联系,打的是“擦边球”。此外,上门美容易触及消费者隐私,对消费者和美容师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美容服务往往需要仪器设备,上门美容由于场景限制而难以提供大型专业仪器。
不过,赵一并不认为服务场景阻碍了上门美容行业的发展,他认为,上门美容市场是对美容市场的补充,属于增量,不是对传统美容市场的替代。上门美容平台提供的是偏手工服务类的美容服务,而需要大型仪器才能实现的美容服务需多人配合、程序繁琐,用户本应在实体店内消费。对于安全问题,赵一表示,美容师均实名登记,只向女性消费者提供服务,规定晚上九、十点后不提供服务,避免安全隐患。
上门美容用户体验也有待提高。数据显示,该行业用户消费频次偏低,使用频次为一周至一个月的占43.7%,频次为2-3天的仅占16.1%。对上门美容App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用户非常满意仅占33.5%,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用户合计占比达40.6%。
报告指出,中国美容市场有千亿级的规模,但由于面临上述限制因素,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使用人数较少,客单均价在100-200元左右,用户为小众群体。易观智库分析认为,在线上预订、线下美容师上门服务的单一模式背景下,优化服务和合作扩展将成为未来上门美容平台破局的关键。赵一表示,未来多样化、覆盖范围、融资能力及人才储备将成为制胜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