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日,香港化妆品零售连锁莎莎公布了集团2015年1月1日至3月31日止的2014/15第四季度报表,数据显示,莎莎在第四季度营收22.436亿港币(折合人民币17.967亿元),同比下降2.6%,全球门店增长仅2家。
报告显示,香港及澳门仍是莎莎的主力市场,第四财季营收18.373亿港币,同比下降2.4%,同店销售额上升0.9%,成交数量为460万,同比上升2.1%,每笔交易额为392港币,同比下降4.1%。其中,内地游客虽然在成交量上约有12%的增长,但是在成交单价上下跌约13%,一直拖累整体表现。
在其他市场(包括中国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 sasa.com),莎莎也并不景气,营业额同比下降3.8%。在中国大陆,全年门店仅增长4家。
全年营业额仅增长2.4%
财报认为,香港的零售市场第三财季的较弱消费气氛仍在持续,加之港币对多个外国货币明显升值,削弱了香港对中国内地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对本地消费意愿造成了负面影响。
由于香港去年占中事件的影响,中国内地反腐力度的加大,以及2015以来出现多起反水客的现象出现,香港对大陆游客往来香港自由程度的限制加大,这些都对香港的消费市场造成了重大影响。
不只是莎莎,香港整个零售业在去年都遭遇寒冬。据统计,2014年香港零售业销售总额同比减少0.2%,出现11年来的首次倒退。今年1月零售销售额更是大跌近15%,创下10年以来的最差记录。
此前莎莎公布的报告显示,莎莎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2014/15财年半年营收42.26亿港币,截至2014年12月底止第三季度营收25.03亿港币,加之第四季度的22.436亿港币,可以算出,莎莎在2014/15财年共营收约89.73亿港币,相比上财年仅增长2.4%。
这一数据显然令人遗憾,因为此前莎莎营收都获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莎莎2013/14财年营收为87.561亿港币,同比增长14.16%;2012/2013财年公司营收76.7亿港币,同比增长19.7%。
第四财季全球门店仅增2家
除了营业额,莎莎的困境也表现在门店数量上。
截至2015年3月31日,莎莎零售网络共有287家店铺,相比上季度即2014年12月31日仅增长2家。其中,香港及澳门店铺数不变为110家,中国内地增加1家至65家,新加坡减少1家至21家,马来西亚增长2家至59家,台湾地区不变为32家。
截至2014年3月31日,莎莎在中国大陆门店共61家,即莎莎全年在中国大陆门店仅增长4家,而这与另一大零售巨头屈臣氏形式了鲜明的对比。
据品观网此前的报道(“中国连锁百强”榜单最新出炉 屈臣氏逆势“疯长”),在2014年,屈臣氏在中国内地共实现销售163.81亿元,同比增长14.0%;门店增长至2088家,同比增长了23.3%。
新财年依旧呈现低迷状态
财报称,踏入2015/16新财年至今(2015年4月1日至今),整体消费环境和内地访港旅客人次仍受不同因素的冲击影响而未见明显改善。在五一假期内地访港人数增长,港服也推出刺激本地消费的推广活动,带动了人流上升,使莎莎在港澳地区于五一期间营收得到7%的涨幅,同店销售增长约8%。
但是,四月份疲软的零售市场和假期后的人流回落,令莎莎在4月1日至今在港澳地区的零售呈现5%的负增长,门店销售下跌约4%,虽然内地游客成交量上升7%,但是平均成交金额下跌约15%,仍然影响了整体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