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上有句话形容柳永词的传唱程度,叫做“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意思是说,凡是有井水人家的地方,就能听到有人吟唱柳永的词。用这句话形容八九十年代的郁美净,似乎也并不为过。时至今日,许多业已成家的八零后们回想童年往事,怕是也仍然要对郁美净商标上那个憨态可掬的小姑娘会心一笑。
如今,张金奎和由他掌舵的郁美净已经走过三十五个春秋。这期间本土日化产业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大时代背景更是由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由双轨制到市场经济。郁美净安然走到现在,许多当初也曾辉煌一时的品牌,如今却已黯然落幕。由今视昔,可谓“当时共我赏花人,检点如今无一半”。
民族日化企业的发展,有两个问题几乎相伴始终:其一是背后大环境的变化,进而引发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其二则是本土品牌与洋品牌的角逐,以及由此相伴的中国市场的崛起。
那么时至今日,本土的日化产业已经发展到怎样的阶段?民族企业下一站,又将通往何方?近日,在杭州白马湖会展中心,《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前来参加“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产业精品巡礼展”的张金奎先生。
民族品牌VS洋品牌: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
洗涤化妆品周报:您认为当前的中国化妆品产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张金奎:首先中国这三十多年来的大背景,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再到市场经济。不同的宏观背景,对企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经济发展本身,实际上就是个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改变。
改革开放后另一个现实就是民族品牌与洋品牌的竞争。这种竞争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态势,用毛泽东思想做概况,我认为就是经历了一个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变化。外资企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不仅技术先进,而且资本雄厚,在企业的现代化运作机制方面更是远甚于民族企业。那么民族品牌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注意保存实力、隐藏实力。所以这是一个战略防御阶段,当然是一种边隐蔽边学习的积极防御。
随着民族企业逐渐迎头赶上,该学的也学个差不多了,这时回过头来看外资企业,他们的“十八般武艺”也展示个差不多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本土化的过程。这阶段如果说民族品牌是“偷师”的学生,那么洋品牌就是老师,但老师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都逐渐培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足够大,大家都可以生存,不再是以往的“西风压倒东风”,偶尔也可能“东风压倒西风”。所以这就是到了一个战略相持的阶段。现在大家对待这些洋品牌的态度,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戒惧了,所以这种竞争总体看起来是利大于弊的。当然也有些品牌依然在防御,依然非常保守,并且只防御、不学习,那么也可能会适应不了新阶段的要求,从而被市场淘汰。
洗涤化妆品周报:那么就当下国内的化妆品企业来讲,您认为又有哪些变化和特征?
张金奎:根据之前我拿到的一个数据,现在国内注册在案的化妆品企业有2000多家,这个数字每年还有所增长。这也说明,中国的本土化妆品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前几天我跟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相关领导、会员企业老板聊天时也提到这个问题。大家基本认同的是:今年、去年乃至千年,前十名的本土企业实际上是一直保持着一个至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并且一致认为,明年这个势头还有望继续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排名最靠后的那部分企业,这几年也在迅速被淘汰。我记得去年登记注册的化妆品企业有2300多家,到了再次年审的时候,只剩下2000家,这说明最后的那部分已经被市场淘汰了。整体看来,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上升的迅速上升,下降的也迅速下降,两极化态势更加加剧。那么从前混个“中流”,或者“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企业,生存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消费趋于理性,渠道深层结构发生变化
洗涤化妆品周报:在消费群体、消费习惯层面,您认为现在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张金奎:这些年我自己也在一直研究渠道和市场。我发现消费者盲目购物的情况越来越少,现场市面上的商品变多了,每个人都会去找适合他自己的品牌。从前消费习惯落后,消费能力也有限,一款产品想往下走,成本就会非常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现在消费者宁愿多花些钱买正品、买适合自己的商品,也不会去选购那些假货。
也是在研究市场过程中我发现,过去许多品牌根本就走不到三四级市场,因为渠道成本太高,也是因为消费观念比较落后,于是这些地区常常是假货横行。现在不一样,购买力与购买习惯慢慢培育起来,这些地区的发掘潜力也就展现出来了。现在信息、物流都这么发达,那么在选购产品时,城乡地区也同意会选购正品,而不是假货。所以我认为,这正是一个深耕渠道、挖掘三四级市场的好机会。
洗涤化妆品周报:这其实也是个顾客对品牌化逐步接受的过程。
张金奎:是的。所以现在有时候我就想,终端的网点卖货可以,但是却不可能充分地进行品牌宣传、形象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我们厂家,在终端建立一批品牌店,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洗涤化妆品周报:如果由厂家直接在全国建立直营店,战线是否会拖得太长?
张金奎:我并不是指望这批店一开始就盈利,更不是说郁美净从此就不做代理、只做专卖了。我的意思是,纯粹是出于一种品牌宣传的角度,建立100到200家这种品牌店,让更多人认识郁美净、了解郁美净,就当是做一个试验。比如我一个朋友,之前喜欢养观赏鱼,纯粹是自己“玩儿”。因为喜欢这个,经常就钻研,谁知道后来越玩儿越深入,养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贵,后来直接做了一繁育场。
我说做这批专卖店,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就是不去计较成本,只当自己做个试验。因为我觉得许多事情刚开始就是玩儿,但是玩儿着玩儿着,可能就变成一种成功的探索了。
电商:是必然趋势,也是被逼出来的结果
洗涤化妆品周报:近两年化妆品电商发展迅速,各种B2C、O2O乃至移动电商迭出不穷,对此您怎么看?
张金奎:电子商务的崛起,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对象。过去听说只要在网上下单,直接就有人送上门来,并且货到付款,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这些都发生了,既说明行业发展迅速,同时也说明无论企业抑或个人,都不能固本自封,必须时刻紧跟时代、不停地创新。
电商无疑是极大地推进了渠道扁平化的进程,快得甚至令很多人猝不及防,但是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之所以出现电商,实际上也是逼出来的结果。比如哪些百货、卖场,不仅设置了过高的能进门槛,限定各种条件,还要压货。非但如此,许多连锁卖场不再专注本职工作,而是忙于角逐资本市场,这种高企的渠道成本逼迫人们去寻找新的渠道、新的业态。
洗涤化妆品周报:郁美净本身是否会做电商?
张金奎:实际上我们现在也在着手招聘这方面的人才,并组建相关的部门。电子商务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郁美净不仅要跟上时代,而且还要锐意变革。郁美净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与我们勇于变革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洗涤化妆品周报:变革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无论企业管理抑或所有制改革,但是怎么变却是一个难题,许多烜赫一时的企业,变革后却失去了航向,对此您怎么看待?
张金奎:的确,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企业总会面临各样的困惑以及诱惑。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有些品牌曾做得很好,后来被卖给外资企业,最终销声匿迹;还有一些企业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权,最终迷失了。
我认为改革必须处理的两个问题就是:利益和品牌。你是单纯为了逐利,抑或是为了做品牌?你是要静下心来做日化,还是什么都想做?像国外强生、欧莱雅这些百年品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目标非常清晰地只是做日化,而不是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另一方面,如果做品牌只是为了卖,只是为了待价而沽,那么想做百年品牌那是不可能了,而且行业内那些卖出去的品牌结果怎样,大家有目共睹。郁美净的目标,就是要做百年民族品牌,我们所有的变革,也势必都要服务于这个前提。
正如许多郁美净的代理商所言,张金奎身上有一种非常浓厚的民族情结,并且能够将这种民族情结融入品牌精神,进而感染他人。许多代理商本身亦带有这种气质,因此与郁美净的合作也颇有意气相投、一拍即合的意味。作为一位有着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日化长者,张金奎老当益壮,思路清晰,精神矍铄,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民族品牌出路是个老话题,在这方面,有些品牌“委身外嫁”、最终不了了之;亦有企业本想引入资本,最终却是引狼入室。在外部环境经历剧变,“土洋”竞争日益复杂化的当下,日益增多的不仅有困惑,同时更有诱惑。或许,本土企业在变革的时候,都需要自问一声:利益,还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