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转型。
日化行业格局怎样,中国化妆品企业将走向何方?所有转型,终不脱离这两个核心问题。
欲知前路,须看覆辙。只有充分认识当下,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2014年7月22日化妆品蓝玫奖颁奖礼上,荣获“年度创新人物奖”的韩束品牌CEO吕义雄抛出一个预言:国际品牌逐步走下神坛,未来的化妆品行业将是国货时代!
国货崛起,不仅事关利益,更是个民族情怀的问题。然而这种说法究竟是在“唱高调”,抑或是基于行业现状分析而得出的推论?
吕义雄给出了三个理由。
其一:产业环境好,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说市场环境好,是指中国日化产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未受政府干预,这使得许多本土企业自诞生之初,就能够和欧莱雅、宝洁等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开放的市场,明确的规则,令本土企业得以健康发育,并积累了丰富的竞争经验。
这种良好的基因,将会在未来继续发挥其正能量,促进本土企业在逐渐扩大的市场中走稳、走好。
关于本土市场有多大这一概念,吕义雄给出的数据是3500亿,其中网络销售占20%,为700亿。
如此大的零售规模,直接影响了上游行业格局。从前做到10亿就是大佬,如今10亿却变成了比较危险的临界点。“因多渠道的原因,未来三年,化妆品第一集团阵营会产生至少6家30亿元以上年回款级别的本土企业。”吕义雄表示。
其二:国际品牌逐渐走下神坛
外资与本土品牌的竞争,几乎是行业起步以来最典型、最持久的拉力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市场争夺战中,中国产生了一万多个在册品牌。资本进入等更多外部的复杂原因,更使得日化江湖变得充满活力与变数。
“就当前的市场环境来说,国际品牌已经逐步走下神坛,”吕义雄说道,“国外的二三线品牌(卡尼尔、露华浓等)竞争力锐减,开始陆续退出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品牌去粗取精,最终只留下部分一线品牌,并与中国本土的优秀品牌展开更复杂的市场争夺战。
即就本土品牌之间言,同样势必经历一个非常残酷的竞争。“中国本身并不需要那么多品牌,其中的80%会在竞争中淘汰或被兼并收购。”吕义雄预言。另一方面,一万多个品牌瓜分一块市场,本身就是一种过度臃肿的品牌格局,这也折射出当前市场的不成熟。
其三:渠道趋于多元化
早期的化妆品企业是夹缝中求生存,“大部分都是在三四线城市,通过化妆品专卖店的渠道做起来的。”吕义雄说道。
而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和运营经验的累积,渠道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也是为了与国际品牌展开正面交锋必须做的布局。目前百货商场、KA、CS和电商渠道中,都有优秀本土企业的身影。佰草集、相宜本草、百雀羚这样的佼佼者,做得也并不比国际品牌(例如:玉兰油、资生堂等)差。所以说,随着渠道的变革,中国本土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进行渠道多元化营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与国际品牌的渠道之战中顽强崛起。
与之前营销思路不同的是,渠道多元化不单是为了更好地卖货,也是为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为服务者提供更优越的体验与便利性。
“作为中国的企业家来讲,我们必须学会尊重消费者,用心研究消费者,真心为消费者服务。”吕义雄最后总结道,“利用这个绝好的契机,做好企业,树立品牌,将品牌最大限度地植入消费者心中。让我们一同携手,共创化妆品国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