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化代理商,A已经有了5年的工作经验。算不上新手上路,也谈不上驾轻就熟。但公司目前似乎进入瓶颈期,管理上不去,业绩提不上来,她直言有些 “力不从心,看不到希望”。她的困惑,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
A是5年前接手亲戚的商贸公司,彼时公司已经摇摇欲坠,A凭着一股干劲愣是把它拉上了正常轨道,现有员工13人,年营业额已过千万。看着还不错,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她觉得自己很辛苦地在赚钱,可一年算下来成了“杨白劳”。最重要的是公司业绩也一直在一千万兜兜转转,停滞不前。
她该怎么办?
困惑
A是5年前接手亲戚的商贸公司,彼时公司已经摇摇欲坠,A凭着一股干劲愣是把它拉上了正常轨道,现有员工13人,年营业额已过千万。看着还不错,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她觉得自己很辛苦地在赚钱,可一年算下来成了“杨白劳”。最重要的是公司业绩也一直在一千万兜兜转转,停滞不前。
她认为问题出在了公司的管理上。员工13人,却不在一个轨道上。文员不管事,业务不给力。不管她怎么努力使招儿都总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以工资为例,她给的是员工能接受、而自己也是刚刚能接受的平均区。“给多了,咱挣不出来;给少了,他们心里又会不舒服。”可是情况还是有些尖锐,唯恐一不小心崩了,他们就辞职走人。
比如说业务员,她给的底薪是2700元,再加上提成,这在当地已经算很不错了。她也不知道是自己要求不高还是公司制度不好,业务员就是很娇气,吃不得一点苦,业绩根本上不去,让她很是头疼。她还做过一些努力,比如说把部分品牌的商超渠道砍了,虽然事情少了些,但效率还是没提上去,反而还去掉了部分利润来源。她的感觉就是,像拖着一艘大船,她没有感受到队友的力量,唯独自己在有心无力,干着急。
“我觉得公司要发展好,第一就是人才的重要性。但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希望,也感觉不到希望。”
问诊
A讲出了自己的困惑,恰好一位专营店大佬B也在场。B的连锁专营店在国内化妆品界有很大知名度,旗下直营和加盟店开出了将近500家,典型的专营店成功范本。他本人也非常健谈、热心,对业绩和管理都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
B据此提到了屈臣氏的“神秘顾客”策略。即屈臣氏每月都会聘请专业调研公司到门店,以顾客形式购物付款,之后对包括店铺环境、仪表、店员态度等八个方面填写调研报告。这一招让店内的员工很是害怕,因为他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的哪位顾客是上面派来的“间谍”,因此在接待与导购上就会不敢懈怠。在B看来,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好员工是磨练出来的,如果疏于管理,他们肯定就会松懈。”
因此他认为,A的公司完全可以再招一位业务员,工资适度调整,把工作力度架上来,打破目前的僵局,形成威慑力。同时,管理者不要太强,“领导强,员工肯定就弱。因为你什么事都考虑好了,他们就不用操心。”
关于如何管理员工,B举了自家公司的例子。他认为,现在上班的基本上是90后,不差钱,上班更多的是图个开心,做得舒心。因此公司有去外省或外国的旅游名额,都是组织业绩较好的员工去。而在以女孩子居多的化妆品行业,公司在管理中应该更多的是基给予她们安全感和归属感。工资方面,他结合当地消费水准当参照,比如说南京或苏州,员工能月赚三千元左右,店长四五千左右就基本不会走人。对于位置不好的门店,他会将工资提高,以增加员工积极性。
他还提到一个细节,比如说一个员工18号离职,他会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多了一千多块,但他认为这是管理者及公司的口碑。经常有离职的员工还会与他联系,投资开店也会听取他的意见或是拉他投资。他觉得想法成熟,经常会出钱相助,也当是给自己创造收益。另外,公司表现好的员工,B会主动劝她创业,并给予投资帮助。“女孩子也想当个老板娘,我投一部分资金,把钱分好给我就行。但她会觉得,我跟你干,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