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相信与否,至今《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的手机通讯录里,仍给他留了这么个备注:21楼。因为他跟某一位大人物同在一栋办公楼。
在不少人看来,能跟大人物扯上关系的,必定不会是小人物。而这,也是记者最初对他的记忆。在采访前,或许让记者记着的,就只有上述这一理由;然而采访后,所有关于他的关键词,一分不减地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因为,他确实就是一个大人物。
既然说他并非小角色,自然得先介绍点基本情况。除了两个护肤品牌外,他一举拿下五个彩妆品牌。当然,不能忘得还有一面膜品牌。正是在这一面膜品牌的会议上,记者认识了他。公司大大小小网店达600多家,仅以彩妆为例,其中A彩妆品牌有120余家网点,基本都是当地A类门店;B彩妆品牌网点逾100家,倾向乡镇市场;C彩妆品牌的网点数也在70家左右,选得都是当地超A类网点。就业绩,彩妆中的A、C品牌年回款就各有400多万,“公司一年整体的量有个2000万。”对于每年的增长,规划的比例是20%~25%。
“曲线美”
在采访中,该代理商向记者介绍了他的这么个客户。据了解,该客户三四年前才开店,相较当地开店数十年的专营店来说,只能算是个新手。“他很聪明。”他的聪明之处在于,避开那些老手们的竞争强项护肤品,而转向彩妆。要知道,在当地没有一家彩妆做得好,而这个客户却毫不畏惧。三年时间的沉淀,最终该客户彩妆销量占全店的30%。不仅如此,伴随而来的还有曾经下不了手、如今却主动上门的知名护肤品牌。
这样的曲线发展确实很聪明。而本文的主人公,也如此。
从代理的品牌不难看出,该代理商将更多的资源放在了彩妆上。事实上,他很明白,八年的代理经历算不了什么,“我们想做好护肤的话,人家也不会找我们。”而在五年时间的沉淀后,目前公司在当地的彩妆界已是小有名气。600余家网点中,兰州当地也有个四五十家,中心地段和郊区都有网点。虽然他坦言,兰州网店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都差不多,挺平均的,一年也就回个几万块钱。”然而,在知道了当地商超尤为强势的背景后,或许不难接受这一年几万块的回款。因为,省会城市整体的彩妆销售就如此。但在专营店势头更为强劲的地县,“当地好的商场90%都做了”、“做得好的一年可以回个三四十万。”
但该代理商却说:“我们做得不好,所以才一直在调整和改变。”在他看来,公司业绩更多依赖的是网点数:一百多家网点,每个客户回款两三万也得有个两三百万。然而,为了能保持着20%~25%这一增长比例稳步发展,还得想着法子应付这不断攀升的费用成本(他表示,公司目前一个月的整体费用就有30万),还需要好好练内功。
由“赊”而起
该代理商告诉记者,“真正做这一行的话,是从2006年开始。”但实际上,早在2000年他就与化妆品结下了缘分。彼时的他,没有钱,就只能靠着从别人那儿赊来的货给超市做供应商。直到2006年,他才真正独立地做起代理业务。
在采访中,该代理商与《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分享了他那创业时的“一把辛酸泪”。据回忆,创业第一年即2000年尝到了甜头的他,心想着第二年再迈大些脚步。然而,由于经验不足,一下子亏空了几十万。“(厂家)拿了货款给了一堆垃圾货、卖不动的货。”幸而有那一份份带着信任的“赊”,让他的盈利状况从2008年开始逐渐好转。他不止一次地向记者感慨,自己很幸运。曾经也有过与品牌分道扬镳的经历,但“之前不做的厂家都还是比较好的,都会收货,货款也结清。”对于目前为止还在与之合作的品牌,该代理商的评价是,比较理性:任务不会涨得夸张过分、品牌经理等管理层人员较为稳定。“这也是我的运气,这些品牌经理对我的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
就拿那一面膜品牌来说,自去年八月接下这一品牌以来,他以为,做的并不好。除了这是他第一次尝试面膜品类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地面膜以单片售卖为主,而该面膜品牌主张盒装卖;另外,专营店对面膜的关注程度还不够,“(专营店)上了三四个面膜之后,就觉得店里的面膜饱和了,我们开拓网点比较难。”然而,在今年五月的品牌会议上,令他颇感意料外的是,“我们也是属于战略联盟。”他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人在做天在看。”对于当地消费者单片购买面膜的习惯,该代理商表示,需要积极地引导;针对如何做好面膜促销这一问题,他认为,需要促销拉动外还应做好体验营销;而他自己,转变了对面膜的观念、认识,“以前也是觉得面膜是一个品类性的东西,那就带着做;但现在的话,意识到面膜做好了也是可以提量的。”不管结果好坏与否,但这个前提必须坚守:用心做。而这么做的结果是,目前已有客户主动找上门、要求做面膜,“但是跟我想象中的还是有距离的。”
正因为在自己创业初最困难时得到了他人的慷慨一“赊”,发展的期间又得到一众品牌的支持与认可,该代理商给自己、给公司定下了一条准则:宁可自己吃亏,尽量不要让客户吃亏。
采访末了,这位21楼的兄弟让人记住的,不再是这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在那个办公室里,他和他的公司所传递出的无形价值,“口碑是一个无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