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化妆品零售集团香港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公布了其截至2014年3月1日的全年业绩财报。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4财年收入增长14.16%,从上年同期的76.698亿港元增至87.561亿港元;净利润录得9.352亿港元,合每股收益32.9港仙(1港元=100港仙,类似于1元=100分),较上年同期的8.256亿港元,合每股收益29.2港仙上涨13.27%。莎莎内部人士认为,本年度较为亮眼的财报,受惠于香港及澳门核心市场的稳健增长。
各地区零售业务一览
财报显示,莎莎在港澳地区继续稳居领导市场的地位,而港澳市场继续为集团的营业额与盈利作出最大的贡献,实际的零售销售额也从61.14亿港元增长至71.22亿港元,增长率达到了16.7%,同店销售则增长了12.8%。
据悉,莎莎集团继续受惠于来自香港本地居民及中国大陆旅客稳定增长的销售额,使得零售销售额得以维持相对较稳定的升势。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陆访港旅客人次增长了16.7%,升幅相对稳健。
莎莎继续采纳更多价格较优惠产品的策略,以迎合旅客及本地消费市场的需要。财报显示,本财政年度下半年,由于集团加大折扣促销活动的力度,提升价格竞争力,并重点促销中低价位产品,成功推动下半年交易宗数增长14.3%。
同时,莎莎集团继续扩大独家品牌的产品种类,加上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策略及措施施展得当,使独家产品的销售额增加22.1%。
而在网点扩张方面,莎莎在港澳地区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因为考虑到成本上升的问题。数据显示,莎莎在港澳地区净增9家分店,截至2014年3月31日,集团共有106家店铺(其中7家位于澳门)。
对于大家更为关心的莎莎集团的中国大陆业务,当然情况肯定是不容乐观的。莎莎财报中的原话是这样的:
莎莎专注于以规模较小的的营运模式开设新店,以及不断改善店铺及前线员工的生产效率。然而,集团采购部门于年内出现数项人事变动,而另一方面,集团委任新物流承包商,力求解决库存管理低效,以致出现缺货及流失销售的情况。因此,集团于本财年度在中国大陆的营业额为3.658亿港元,按当地货币计算增长持平。同店销售增长按当地货币计算下跌3.7%。
截至2014年3月31日,莎莎集团已进驻中国大陆31个城市,遍布15个省份,共设有61家莎莎店铺。
其他的地区如新加坡市场2014财年录得营业额2.567亿港元,按当地货币计算增长2.2%。同店销售增长按当地货币计算下跌1.8%。销售增长放缓,主要由于当地收紧外劳限额,以致面临填补前线员工短缺、整体人手紧绌的挑战,严重影响生产力。截至2014年3月31日,莎莎店铺网络增加1间至22间。
而马来西亚则录得营业额3.352亿港元,按当地货币计算增长9.8%。同店销售增长按当地货币计算为4.6%。截至2014年3月31日,莎莎在马来西亚有53间莎莎店铺。
台湾地区营业额录得2.823亿港元,按当地货币计算增长12.8%。按当地货币计算的同店销售增长为5.1%。于2014年3月31日,集团在台湾拥有29间莎莎店铺。
独家品牌增长稳步上升
莎莎集团在独家品牌的销售额呈稳定上升趋势,增长了19.5%,而且独家品牌占据集团零售销售额的44.2%,去年的这一数据则为44.5%。
众所周知,独家品牌策略是莎莎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如今韩国化妆品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莎莎引入了多个知名韩国独家品牌,比如banlia co.、BEYOND、CREMORLAB、BRTC及reskin,销售增长更录得57%的强劲升幅。
莎莎下一财年将更多资源投放海外市场
莎莎内部人士透露,莎莎集团预计下一财年度将充满挑战,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政治局势动荡及整体消费疲弱都可能对其造成冲击。
莎莎的自慰能力(扩充:自我安慰能力)也在这份财报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财报原文是这样写道的:
集团于香港以外的运营规模保持平稳,而正因为起步点较低,意味着莎莎于所有现有市场拥有庞大的增长潜力。因此,莎莎将于海外地区的所有现有市场投放更多资源,以提升营业额及盈利贡献。
同时,莎莎集团计划进一步加强专有品牌,利用广告剧本及市场营销投资强化品牌,并且将增加产品种类、找出市场上的产品缺口、识别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偏好以及其对产品功效精益求精的需求,以此推出合适产品迎合上述需求。
此外,莎莎集团计划增加独家品牌的覆盖面,借以提高专有品牌的销售比例,令毛利率上升,并抵销成本上涨的压力。
莎莎集团主席及行政总裁表示:“我们深信,集团灵活变通、规模成熟的业务模式让我们迅速应变,将新品牌瞄准新市场及顾客群,有助我们不管面对任何情况,也可保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