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火热,有手机族吐槽,貌似现在的短信功能好像只剩下收验证码了。根据近日广东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广东连锁50强显示,18家百货超市类企业(包括以超市、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销售增长7.7%,创下历史新低。百货是否只剩试衣间了?在传统零售业销售增幅显现疲态之际,便利店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小编只想说:赌球跟高考不是唯一出路,不信,去家附近的便利店转转,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吃货吧。
从此次发布的数据来看,百货超市类企业虽然仍然是广东连锁五十强的主体,但整体来看,百货超市业态发展依然疲软,销售增长放缓、利润缩水成为行业的大趋势,内部经营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在这场渠道战中,便利店为何能像C罗一样补时助攻,守住阵地?
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在传统零售业态中,大型商场、超市的空间已经接近饱和,而便利店的选址空间仍然存在并且还在不断扩充的过程中。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2013年,全国26个城市的便利店门店平均增长率为30%,普遍高于传统百货及大型超市的开店速度。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人均拥有便利店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2012年,每2800个日本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台湾地区每2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我国便利店的饱和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东莞、上海便利店发展水平最高,平均每3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其中东莞每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城市在5000人以上的水平,有的城市每2万人甚至3万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
其次,便利店的承租能力强,同样的商品,人们可以出于对便利性的考量而接受它们在便利店中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因此便利店的利润空间更大。随着中国的消费转型,人们对于价格的考虑日益淡化,而对便利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再次,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之下,便利店强大的终端网络和消费者贴近性可以完美解决电商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相关的包裹代收、配送等增值空间很大,其附加值甚至超出普通商品零售本身。除了7-11、全家、喜市多等原有的便利店品牌之外,不少人对这一领域垂涎已久,各大电商平台也欲分一杯羹,如京东宣布与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展开O2O合作,意欲从线上到线下打通零售业的O2O闭环;深圳天虹商场也宣布开始筹建便利店,这或许也将成为其投巨资打造微信、移动互联、网上商城等平台后,完成O2O闭环的关键一步;而在此之前,沃尔玛、华润万家等零售业巨头也都已开始布局便利店业态;顺丰物流在全国已经开设了500多家嘿客便利店,企图将社区“E网打尽”。
便利店以零售为依托,不断拓展周边服务功能,深入社区,充分提供多种居家便利服务,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便利化需求。需求对象相对稳定的便利店企业日益显现出生命力。时势造英雄,小而美的便利店或将造就一片新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