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营内功怎么练
小而美,最早出自马云对淘宝战略规划的100万个100万,亦即倾力打造100万个年销售额100万的小而美店铺。
小而美最突出的特点与其说是互联网基因,倒不如说是其对谋求产品服务差异化的敏感性。这种差异化不仅适用于网上店铺,同样可移植到日用化妆品的专营店之中去。
统言之,就是产品结构、空间布置以及商业模式的差异化。
产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群体与店面销售额,因此也是专营店必须明晰的首要因素。针对不同的产品结构,制定相应营销策略。寻找销量利润双高产品,以销量高利润低则产品做好引流工作,着重培养销量低利润高的产品,适时裁汰双低品。通过洞悉专营店的产品结构,本土品牌能够不断改善,实现更为精准的市场定位。
其次,空间布置是专营店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在逐渐培养着顾客的消费习惯。陈列道具,斗柜、屏风、岛中等的恰当应用,配之以POP、海报DM的宣传暗示,于无形中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全方位改善产品展示及购物体验。
基于产品结构、空间布置优化的商业模式创新,确保了专营店更高层次的差异化。产品、空间、店铺选址等显性因素固然可以模仿,一个店铺的商业模式却往往很难被完全复制。归根结底,所谓商业模式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卖产品”的思路转化为“卖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拿出定制化的卓越解决方案,才是商业模式最持久的竞争力。
以电商为外援
无论是从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人们显然都过高估计了电子商务的能量。
无论商超渠道的下沉,抑或国外品牌的迅猛攻势,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种背景下,电商渠道的适时出现,对于本土品牌,乃至于专营店来讲实际上是创造了更多的变数与可能性。商超、专营以及网购三方面的博弈,远远好过于“东风压倒西风”式的一家独大。电子商务这两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厂家对其报以过分高的期许,在纷纷上马的同时,却忽略了网购与既有渠道的兼容性。线上线下没能够妥善地区隔开来,对电商的扶持蚕食了线下份额,也挫伤了专营店的积极性。
电商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专营店将价格竞争力视为生存的利器。背负着租金、人力等沉重的成本压力,专营店自然难以和电商一较高下。因此,专营店的价格策略,就应该是力求与市场一致的价格,而非寻求“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将问题避开“价格”这一传统因素,去寻求更具诱惑力的增值点,专营店就能够升华自身的存在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电商渠道与落地的实体店铺完全可以形成非常好的互补性。尤其在国外品牌已经占据商超,并且业已在电商领域颇有斩获的情况下,本土品牌就更应该在专营店——电商之间寻求磨合点,这不仅是本土品牌需要面对的现实,也是专营店本身需要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