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美优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递交招股书。从拿到徐小平的18万美元天使投资,至今,聚美优品共融资1300万美元。
招股书显示,聚美2013年净交易总额达到约8.1亿美元,净利润达到约5800万美元。聚美2011年净亏损约为400万美元;2012年即实现盈利,净利润为840万美元。截至2013年底,聚美已实现连续7个季度的盈利。
反观毛利率,实在不容乐观。据悉,2013年聚美毛利率为24.5%,这一数据在化妆品销售领域委实较低。由化妆品品类特性决定,化妆品的毛利率普遍较高,线下零售商如莎莎的毛利率可达到约50%,而国际著名品牌甚至可达70%以上。
但查阅招股书可见,聚美的费用率合计约占净收入的16%。也就是说,毛利率只要达到16%,聚美即可基本实现盈利。
聚美的销售主要由代理品牌和独家品牌两部分组成。独家品牌在聚美的销售中占到大约15%。一般而言,独家品牌的毛利率可达70%。而总的毛利率如此之低,只能是代理品牌拖了后腿。以此分析,实际上聚美的第三方零售,也就是代理品牌,基本上处于毛利率极低的情况中。
不过,如果聚美能够将独家品牌份额提高至与乐蜂相同占比,并保持目前运营效率的话,毛利率提高还是具有相当想象空间的。
如果与线下美妆零售商例如莎莎相比,由于化妆品品类特性决定,莎莎的毛利率高达47%,利润主要由其约50%的独家品牌提供;聚美的毛利率约为莎莎的一半。
因此,聚美尤其着力于与国际美妆大牌签署知名品牌的独家产品经销权,或取得知名品牌的独家SKU和套装。招股书中专门披露了如资生堂旗下“洗颜专科”、爱茉莉集团旗下“兰芝”等独家产品,显示了在对国际美妆大牌的争夺中,聚美正拥有的优势。随着独家品牌的比例提高,聚美的毛利率提升前景广阔。
而聚美背后的风力也不可谓不强劲。数据显示,中国美妆市场的零售总额保持14%的增速,将从2013年的2209亿元增至2018年的4318亿元;在线美妆销售则保持33%的增速,将从2013年的226亿元增至2018年的946亿元。在这样的狂风劲吹下,即使仅保持目前的市场份额,聚美也可获得非常可观的增长。
在移动转型方面,聚美也算是“占到了便宜”。2013年,其销售额移动占比就达到43%,这与其垂直特卖的特性密切相关。垂直特卖型电商简化了搜索和挑选的过程,带给消费者更简便的浏览体验,天然适合聚美在移动端发力。而中国移动商务总零售额保持49%的增速,将从2013年的3037亿元增至2018年的222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