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又发威了。央视昨天《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10种品质不合格的纸巾品牌。报道从全国多个城市抽查了30中纸巾样品,其中10中样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银雅、顺清柔、达意、波斯猫、小金人、IKEA、清风、小宝贝、羽飘、洁柔等品牌。
报道不但指名道姓,而且公开了与部分企业对话过程。企业反应不一,大多选择沉默,个别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这当中有国际背景的IKEA(宜家)表现亦不尽人意。一时间,市场上立刻有了反馈,有消费者用脚投票。
公关危机,企业不管愿意不愿意,都有可能遇到,看似与己无关的东西也可能让自己倒下。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转“危”为“机”?
这10种品牌不符合国家标准主要表现在:①细菌总数超标②抗拉强度低③容易破损④缺斤少两⑤灰分超标。
这五个是不一样的,对企业的杀伤力也不一样。“缺斤少两”倒还罢了,只是数量而已,“细菌总数超标”、“细菌总数超标”、“灰分超标”则是伤筋动骨的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使用废纸、质量控制不过关等。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央视第一次曝光纸巾质量问题,其中的个别品牌也不止一次上榜,但为何总会爆发危机?
部分中小企业几乎不存在公关危机意识,以为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企业即使小,也应当有公关危机防范意识。
企业应如何应对危机?
危机公关第一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内部公关
很多企业公关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出现舆论危机后,应全力以赴进行外部公关,至于企业内部公关可有可无,这其实是不对的:外部公关的确非常重要,但这并不等于内部公关可有可无。
(1)首先要正视问题,成立危机公关小组。由高管担任组长,对公司将要采取哪些公关措施、如何接待媒体的采访、谁来担任公司的新闻发言人等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如果企业没有专业的公关人才,就要借助专业公关公司的力量,请他们策划如何开展工作。这样可以通过建立起顺畅的对外沟通渠道,争取处理事件的主动性,同时,以组织作为唯一权威的信息发布源头,确保对外发布的信息高度一致,避免让媒体找到借题发挥的把柄。
(2)然后进行内部公关,稳定市场一线的队伍。做好干部队伍和市场一线队伍的稳定工作,是保证企业拥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甚至可能是决定企业能否平稳渡过危机的关键因素。因为对企业来说,如果一线干部阵前倒戈,就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3)同时深入内部公关,安抚员工统一口径。有人认为普通员工影响不了企业发展的大局,然而,企业处于风高浪急的关头时,一粒砂子也可能使大船搁浅,更别说众口铄金。企业在进行内部公关时,要本着“再苦不能苦员工”的原则,对员工的薪酬、福利等等一定要做到按时发放,包括在人文关怀和企业氛围营造上也要多下功夫,以稳定军心。
危机公关第二步:积极应对,主动承认
随着公众知情权观念的逐步深入,中国消费者普遍存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态度决定成败,一旦面临危机,企业绝不可“自己说自己没错”,这样只会给公众造成“欲盖弥彰”的恶劣印象。恰当的做法是:积极应对,充分重视被曝光的问题,尊重有关部门的结果。如果曝光的事情确实有误,也应该由“中立”的第三方出面澄清。那些担心问题的曝光会影响自己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捂着压着的错误做法,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事态的扩大。因此危机公关第二步就是“积极应对,主动承认”。
在中国市场,国家有关部门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检测结果有误,也必须由检测部门出面澄清。
危机公关第三部:引导舆论,转移关注
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发布积极、正面的消息,引导公众关注,达到转“危”为“机”的目的。这种案例并不少见。
中小企业如何防范?
部分中小企业几乎不存在公关危机意识,以为自己实力小、还不到应对的时候,或者以为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实际上,这是比较吃亏的想法,只能陷入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局面。不论大小,都应有公关危机防范意识,甚至可以借危机趁机上位。
中小企业如何防患危机?首先,树立危机公关意识。其次,危机预警,由老板或专人负责,这种危机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有可能波及自己的。再者,主动出击,尽量避免损失,甚至变危机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