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跟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志乐先生做了深度交流。王志乐开宗明义表示反对“中国品牌”的定义。他认为在中国经济辐射力已经深入到全球每一个角落的背景下,在身价数百万元的中小企业老板,都在筹划着如何到海外购买资产,这时再过多强调中国品牌,已经显得狭隘。
王志乐更愿意用全球公司定义,来代替简单化的“中国公司”、“跨国公司”二分法。
全球公司,意味着中国企业家们,在配置全球资产时候,思维上首先要真正全球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失败来快速学习和进化。这其实是中国企业家们最擅长的事情:从多年前TCL法国收购大失败,到复星、万向等大民企海外跨领域、跨地域技巧娴熟地并购,我们惊叹于中国老板们学习能力之强,融入欧美等成熟市场速度之快。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在全球商业版图上进一步凸显,那些在中国二三线市场游刃有余的民企,或早或晚,都有机会席卷海外市场,进化为真正的全球公司。
曾经长期在商务部负责外资沟通引进的原副部长魏建国回忆说,当初欧莱雅等化妆品公司进入中国之前,曾经同商务部经历过长期沟通和谈判。那时的外资化妆品牌,将大量精力放在了政策和消费者研究上。“甚至细到一个月找我谈四五次,就为了了解潜在的中国对手。”魏建国说。这样的充分准备,再加上原先本土市场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体系和产品研发积累,使得跨国化妆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一度锐不可挡。
然而,在最繁盛时期,转折也悄然开始。现在回过头观察,宝洁、联合利华等日化跨国巨头,在抢占中国从一线到四线渠道同时,也在为中国触觉敏锐的企业家们,培育着可以弯道超车的人才,技术和流程管理体系。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当欧莱雅与巴斯夫结盟,大量使用其高品质化妆品原料时,不少中国企业家,也悄悄瞄上了这样的大型供应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谈判,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启动新一轮以内需和品牌为主题的增长以来,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体系和品质管理系统上的进步之快,已经让世界刮目相看。
现在的巴斯夫,早已180度态度大转变,不仅合作触角,伸到了排名靠前的几大中国化妆品企业,甚至连乐蜂网李静自创的一些中小化妆品牌,也进入了化工巨头的潜在合作名单。更深层次的转变,还在于研发思想的进步:伽蓝集团自然堂、上海家化等中国化妆品龙头企业,早已布局研发人才和研发资源全球化。现在的自然堂、家化等,研发合作网络,遍布法国,日本,美国等大市场。
一方面,像自然堂的3D细胞仿真技术等,直接从法国、日本等处挖来技术高手,并快速在中国市场获得实践、反馈、再创新循环;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持续十多年高成长,也给了来自全球的技术高手以更大的想象空间。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中国企业能够在核心技术上,完成对外资化妆品牌的颠覆——上海家化、自然堂颠覆的不仅仅是渠道,而是再造了一种基于中国文化、借力全球创新资源的思想和产品新体系。
当然,在王志乐等商务部专家看来,要检验中国市场培育起来的民企全球化能力,还需要更广阔市场的检验和磨练。毕竟,全球资源与东方美学的融合变化,尽管已经在中国化妆品市场,打了一连串胜仗。但在部分特质相近的印度、南美等市场,中国消费品声誉,仍然需要更多中国企业去快速探索和实践。
不远的将来,或许我们津津乐道的不再只有万向在美国汽车产业链上的大手笔并购,而是上海家化、自然堂等在美国、欧洲、印度、巴西等市场的新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