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国际发布的2013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的前6个月,莎莎在内地市场的营业额下降3.3%至1.67亿港元,同店销售下跌6.9%,经营亏损也由2012年同期的1982.6万港元扩大至2715.5万港元。这是莎莎自2005年登陆内地市场以来连续第8年亏损。
莎莎在香港可谓风生水起,其低廉的价格和齐全的货品尤其受到内地客的追捧,然而莎莎在香港“低价卖大牌”的“大而全”商业模式在内地并不奏效。
在近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莎莎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郭少明表示,中国内地业务会进行重大改革,将利用分区管理控制货源、人手及开店规模。其实,从2013年6月开始莎莎就已致力于“小而美”的精品店尝试和推广。然而在业界看来,莎莎的价格优势无法彰显,内地高成本化妆品代理渠道和高税收问题依旧存在。
一直以来,莎莎港澳和内地业绩差异颇大,而在上一财年莎莎内地业绩短暂上扬后又持续下跌。这样的下滑似乎并没有“刹车”的趋势。截止到9月30日的中报依旧令莎莎脸上无光:6个月报告期内港澳区域的销售仍是业绩支撑的主力,增长幅度达19.9%,但中国内地市场销售并不理想,下跌3.3%,亏损2720万港元。
在香港,莎莎一直走低价多款路线,和竞争者卓悦相比,莎莎在体量和装修上略胜卓悦,因此价格稍高,但两者同为平价化妆品店。在香港一层主打香水,采用“3~5瓶一封”“买2赠1”等促销手段在中国内地并不行得通,原因在于税费差异太大、配货达不到供货商的支持等。因此,类似“欧莱雅”“倩碧”这样的中档品牌在内地莎莎全无价格优势。为了迎合内地人的口味,莎莎在内地单店店体规模大,不仅客源寥寥,还被昂贵的租金、人工等运营成本拖累。
精品店模式能否奏效
在内地市场中,屈臣氏、丝芙兰等日化类的连锁百货都早早布局“产品本地化”,即引进一些内地的化妆品品牌,走“价格亲民”的产品路线。而2005年登陆内地市场的莎莎一方面纠结客源,一方面却迟迟没想好如何从“大而全”转向所谓“小而美”。
对此,莎莎2013年6月表示将继续在内地投放资源,进一步巩固其在内地的市场地位,并提升规模扩展能力,并在部分新开业店铺采用成本较低以及更具效率的精品概念店营运模式。
所谓精品店,是指店铺面积将会比常规店小一半,货品数目也会大幅减少至2500~3500种。其人工、租金及折旧成本下降,专注销售畅销品目和自家品牌,提高成本效益。
事实上,截至2013年9月30日,莎莎已进军中国内地28个城市,17个省份,设有58间“莎莎”店铺及6个“瑞士葆丽美”(SuisseProgramme)专柜。而2012年莎莎在内地新开15家店铺,关闭21家店,开店速度不及关店速度,内地门店总数量一直停滞不前。
对此,莎莎方面认为重要的不是开店速度而是质量,丰富产品组合是其首要措施之一。“在供应商方面将继续和当地供应商、环球和地区大型美妆集团供应商及美妆品牌保持紧密合作,我们将引进更多自家品牌产品和其他新品牌,打造更多元化品牌组合,优化店铺陈列方式,推出更多市场促销活动。”莎莎如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