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化妆品大牌曾热捧的“有机产品”,已然变成了一个讳莫如深的身份标签。
就在几天前,新西兰一家有机化妆品品牌,在杭州大厦新一轮的调整中被踢出局;而在网络上,不少有机化妆品售价低廉,卖家甚至注明了“清仓出售”来拉动销售。原本主打无添加、无污染,且售价高昂的有机化妆品,正在遭遇“身份尴尬”的危机。
从原来的“时髦标签”沦落到现在的“尴尬身份”,是因为去年国家已将化妆品从《有机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内去除,这意味着,目前国产化妆品品牌已无法进行有机认证,而一些通过海外有机认证的产品,也无法在国内得到认可。
朴素的纸盒包装、植物图案印刷,以及不那么便宜的价格,这是有机化妆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然而,这类因主打“无添加、无污染”而备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如今几乎销声匿迹了。
相比较主打“有机”的小众品牌,消费者更耳熟能详的如欧舒丹、悦木之源等,同样包含有机产品,然而这些大牌们似乎对“有机”一词讳莫如深。
百货店的有机化妆品风头已过,在网络渠道上,五花八门的有机产品仍在对外销售着。
在淘宝上输入“有机化妆品”,一共显示有6500件商品,其中多为保湿水、精华水等护肤产品,售价从千元的“孕妇专用产品”,到一百多元的基础护理产品不等,功效包括了紧肤、美白、保湿等。
看起来很美的“有机化妆品”,却在几年间迅速消失在公众视线,这和去年国家发布的《有机产品认证目录》有关,目录中将“化妆品”去除出了有机认证范围内,也就是说,从去年开始,化妆品在国内已经失去了有机认证的资格。
“对于化妆品产品而言,要保证原料种植土壤不使用化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不用农药或者添加剂,在国内市场几乎很难实现,”业内人士表示,“有机风潮的到来,也催生了不少假借有机之名,误导消费者的商家。”
眼下,仍有不少化妆品打着“有机认证”的旗号,这些产品要么是在去年之前通过认证,要么可能涉嫌虚假宣传,能否达到有机标准,仍要打上一个问号,消费者在挑选时也要仔细分辨。
而另一些获得过国外有机认证的护肤品,由于证书无法在国内通用,在国内市场显得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