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化妆品专营店渠道的增长速度,可以用“蔚为壮观”来形容。这轮蔚为壮观的增长为民族化妆品品牌的迅速成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10年之后的今天,随着专营店数量增长的放缓和单店盈利水平的下降,以及优质网点的稀缺与租金成本的刚性上涨等因素,使得专营店渠道已经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多重的挑战下,传统的化妆品专营店模式也在悄悄发生动摇。不少专营店也不再是护肤品一统天下,而是有选择性的引入了彩妆、香水、生活和卫生护理用品等,更有专营店甚至开始引进了食品、药品等化妆品关联不大的品类,再加上各大品牌纷纷上网销售等,诸多迹象表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专营店渠道,已经踩到了5个地雷,随时面临“引爆”危险。
地雷一:市场饱和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萌芽到今天的16万多家,专营店才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不可否认,在这种高速增长中,掺杂了不少的野蛮生长。虽然以中国的地域和人口基数,专营店市场在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空间是随着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以及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宏观大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市场饱和、经营同质化等因素将促使专营店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
专营店告别高速增长,除了市场的饱和外,还跟这几年单店投资过高、优质网点稀缺和运营成本高企等因素有关。
在成长初期,由于国内化妆品市场和专营店本身的高速增长,掩盖了专营店粗放式发展的弊端。而一旦市场进入饱和,这种弊端就暴露无遗,这也就是近年来专营店增长乏力、单店盈利下降的原因之一。而专营店渠道要想在未来实现快速增长,就必须突破现有的经营和营销模式。
地雷二:消费者分流
百货超市的渠道下沉以及电商的强势发展,分流了专营店的销售额,这是专营店渠道的第二个地雷。
近年来,沃尔玛、大润发、步步高、南京中商、鄂武商等百货商超等连锁企业都在三四线城市落子,还有些甚至开进了社区。而这些二三线城市原本是专营店渠道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如今看来这片“根据地”也已朝不保夕。
不仅于此,电子商务也是来势凶猛,让专营店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从今年双11的化妆品销售额可以看出,电商大有与专营店渠道分庭抗礼的势头。
地雷三: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是目前专营店所面临的第三个地雷。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有就买”到90年代的“好才买”,再到现在的“对才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一直不断升级,但是绝大多数专营店还是停留在以促销买赠来吸引消费的营销阶段,没有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创新,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专营店如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渠道硬化的问题。
抛开消费者这个话题,就专营店本身而言,单纯的护肤品专营店因消费群体有限,也难以支撑起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很难在市场取得竞争的优势。于是,转型或升级将成为专营店渠道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型或升级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购买的多样性需求,这对增强专营店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营店开始重视引入彩妆、香薰以及生活用品等品类的初衷。
地雷四:过度营销
因为市场饱和、经营同质化、营销创新乏力,再加上商超等渠道下沉,各专营店之间竞争也日趋白热化,降价、打折、买赠、免费送等非常态的促销手段也成为常态,这种泛滥成灾的过度营销,进一步摊薄了专营店的利润,成为专营店的第四个地雷。
营销本无错,但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功利性太强,意图在短期内攫取大量利润,使得本来正常的营销产生偏斜,最后结果也往往是非良性的。正是这种过度营销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大幅提高了专营店的运营成本,使得本已盈利下降的专营店雪上加霜。
这种过度营销也让众多专营店经营者感觉到:突破原有营销模式将成为未来专营店生存的分水岭。
地雷五:“拼爹效应”
现在流行“拼爹”,在未来专营店或许还要“拼厂家”。面对16万多家专营店,对于厂家来说,抓大放小是上上之选,这些年很多企业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而那些被企业“关照”不到的专营店,销售肯定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那些对厂家售后服务要求高的彩妆、精油等品类,一旦企业在这方面跟不上,就很容易直接影响到专营店的销售。这就是当前为什么很多专营店都在上彩妆、精油的专柜,却没几个卖得好原因所在。
随着更多国际和本土品牌对专营店扶持力度的加大,“拼爹效应”将更加凸显,专营店渠道的原有格局也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拼爹效应”将成为专营店渠道的地雷之一。
也许现在过多关注这个“地雷”有点危言耸听、小题大做,但是渠道的变革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完成着新老更替。专营店渠道最大的风险,除了来自渠道本身的,还有来自外界的替代性变革。替代性变革对原有市场的冲击很可能是颠覆性的,两者已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改朝换代”,例如未来专营店是否也会摊上被商超和电商所改朝换代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