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场费,我们其实并不陌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家乐福等超市进入中国后,带来了在发展中国家的扩张模式,通过向供货商收取通道费、占压货款,赚取后台利润,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近几年来,相关部门也曾多次下发文件通知进行清理整顿,那么如今进场费现状如何呢?央视日前继续聚焦中国流通困局,《经济半小时》的记者在北京部分超市进行了暗访,报道超市进场费的问题。
10月25日,《经济半小时》记者随着一名经销商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华润万家超市总部,在这里,来洽谈的商家络绎不绝,在那位经销商引荐下,《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华润万家超市采购部门的两位工作人员,对于华润万家如何收取费用,工作人员做了介绍。
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有配送中心,把货送到大仓,再往门店分,这肯定是有物流费用的。
谈到费用,该工作人员开始显得谨慎起来,他悄悄透露说,除了物流费用,对于新开展合作的商家,华润万家超市还有其它费用。包括开户、新品立项等等都要一步步来做,供应商你要新建,单品也要新建。
工作人员继续介绍说,这里提到的开户、新建等都是一笔笔费用,当《经济半小时》记者询问具体需要多少钱的时候,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签约的机密,暂时不能透露更详细的数字,但是表示除此之外,还会有开户费,新品条码费,还有档期的费用等好多费用。
在另一家零售企业物美超市总部,供应商洽谈的场面就像是到了招聘会,这是物美的采购部门所在的楼层,每一个小会客厅都人满为患,楼道里也随处可见正在等候的供货商,据了解,这些商家有些是已经进入了物美来续签合同,有些则是来进一步洽谈。
经过漫长地等待,一位采购部的工作人员接待了《经济半小时》记者一行。对于进场的各项费用,这位工作人员做了一番介绍。
这位工作人员说,根据全年的销售额,除了有销售额25%以上的扣点之外,要想在物美销售,供货商还需要给每一个产品再缴纳15万的促销服务费。
一种产品的促销服务费就要15万元,那么还有没有其它费用呢,物美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合作后才可能继续深谈,采访只能到此结束。
《经济半小时》记者注意到,在零售商和供应商签订的协议当中,几乎看不到违反政策规定的任何破绽,但是,在附加的协议当中,收取的费用统一叫做促销服务费。首都经贸大学营销系主任陈立平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从国内零售商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从供应商获取的利润来源至少是50%以上。
陈立平说,从1996年起,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零售商的地位日益突出,而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有99%属于中小微型企业,零售商利用渠道优势,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零供关系。在这种不平等关系当中,高额的进场费、拖延的帐期成了高悬在供应商头上的一把利剑。比如说我扣率是20%,你把这个东西卖了,80你总得给我吧,他100天以后给你,现在经济在放缓,整个融资成本很高,所以说零售商为了渡过寒冬现在零售商迫切需要现金流,这方面占用供应商的货款我觉得要比狭义的收费对供应商的影响要大得多。
陈立平告诉记者,发达国家现代零售业的利润,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自身经营,赚取产品的购销差价。对供货商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用占利润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
进场费到底有多少名目,零售商收取的进场费到底有多少,对这一点一直没有职能部门给出过权威数据,不过有一点可以参考,天津的一项调查曾显示,进场费最高占到商品售价的40%,今年六月份,华中地区的一家零售上市公司负责人透露,公司主动停止向供应商收取的进场费至少超过2亿元,以此揣测,零售商收取的进场费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