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合伙人》为什么火爆一时?因为它道尽了合伙打江山、守江山、分金银的各种荣耀和心酸,很贴近现实生活。而在化妆品渠道里,行业大鳄们早就开始上演“合伙人”的故事,不过他们的合伙形式,多以联盟的形式出现。
联盟的建立,使打击更具威慑力、彻底性。正因如此,汇集了16万多家专营店和几十万代理商的日化渠道,俨然就是个联盟的江湖。这里英雄辈出、纷争不断,窜货月月有,口水天天喷。
当厂家举着渠道扁平化的大旗不断“削藩”、当终端连锁扛着“联盟”的招牌不断要价时,夹在中间的代理商也开始成立反抗者联盟: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脑袋,逼急了谁怕谁啊!于是硝烟再起,联盟登场,纷争不断,怎一个“乱”字了得。
联盟不是一个热门的噱头,而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结盟的初衷,其实类似“斗地主”,抱团对抗其他的上下游伙伴或竞争对手,增强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那谁是“地主”呢?
对于专营店而言,上游的代理商和厂家就是“地主”。于是,几十家专营店结盟在一起,产生规模效应,以此增加与上游厂家议价的筹码,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一些较为有“野心”的专营店联盟发起者,它们的“图谋”不仅仅满足于联合采购,而是组建管理公司,统一名号,希望将旗下的中小店铺紧密连接在一起,以此号令江湖。
那谁又是代理商们要斗的“地主”呢?强势的厂家和连锁终端,特别是那些已经成立联盟的终端店,更是“地主”中的“大地主”,是代理商们第一个要对付的。两厢夹击之下,代理商要么被厂家很绝情地“削藩”,要么是被终端店无情的“休掉”。
无论是被“削藩”还是被“休掉”,对于代理商而言,都是一杯苦酒。何以对抗?唯有联盟!既然你搞联合采购,那我也搞联盟对抗,大家一起玩“斗地主”,谁都有几把底牌,谁输谁赢还说不定呢。
扒拉下行业内的那些个联盟,目的只有一个:利益;手段只有一种:斗地主。
行业内的这些联盟,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结合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对外虽能万众一心结盟而战,一旦外无战事关起门来分账就会争得面红脖子粗。一次两次还能见谅,这天长地久的谁受得了?甚至有的联盟成员借助初期的联盟达到目的之后,认为已经没有继续留在联盟的必要时,往往会甩掉联盟,为了寻找新的利益机会。
再说了,就算联盟成立了,章程制订了,总得有人出头去打理,总得有个会费来运转吧。可这会费怎么收,令联盟发起者大伤脑筋。平均摊派销售额少的不答应,按销售额收取大的成员又不同意。要知道各个成员本身就是竞争对手,一旦内部关系处理不好,联盟就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成也利益,败也利益。纵观各行业的那些名存实亡的联盟,都是败在利益前。从新东方三大佬,到万通六兄弟,到联想柳传志与倪光南,真功夫内斗、国美之争等,“江湖义气”、“利益分配不平衡”、“合伙人角色转变”、“功高盖主”等都成了联盟散伙的主要因素。
因此,有人对这种中国式合伙有一个精辟解读:以江湖方式聚集容易,过渡到非江湖方式运作却特别困难。在团队内部,心机之术更重于明文制度,类似《甄嬛传》的戏码不绝。因此,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合伙团队,几乎有一个共同“宿命”——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从同甘共苦到同床异梦,再到同室操戈,联盟也就只剩下散伙这个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