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营店“抱团”,并不是稀罕事。日化店单打独斗,毕竟势单力薄,而“抱团取暖”,联合营销、采购,资源共享,强强联手或弱者依傍强者,或许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们都熟悉《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首歌,如今这一首歌被用到各个政界、经济领域战略中。如联合国、战略合作伙伴、工业、商业等合作,是一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过程,最后产生“1+1>2”的产业效应。如今,这股“联盟风”也吹到了日化行业,成为日化的最热的“热词”,终端日化店“抱团”之势如火如荼,是否是现下成本动荡下的“救星”?
“如果不打折或采取大力度的买赠活动,很多化妆品专营店可能沦为网店的体验店,或者被商超,大型连锁如屈臣氏挤压掉。我们以前每年销量增幅在40%左右,但现在做到15%—20%就不错了。”一家位于江苏县级市、拥有10家门店的王老板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网店已经对专营店渠道带来巨大冲击,再加上近年来铺租、人工成本等持续上涨,化妆品专营店渠道的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
俗话说,代理商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而专营店也同样也是在夹缝中生存。那些享受了专营店黄金十年的大型专营店大佬,紧接着快步转型,或许掌握了优秀品牌的厂家直供,长期培养起的顾客忠诚度和品牌力。而那些处于过度期、嗷嗷待哺的小型连锁店,生怕行业重新洗牌后被淘汰。目前,专营店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强者越强,弱者只会被淘汰”。
单枪匹马应对行业内的诸多成本动荡,毕竟太冒险。大多数专营店面积与规模,都不是很大,集中销售经营几个重点品牌,针对的消费对象也相对的固定,主要还是在区域性发展。屈臣氏、娇兰佳人、莎莎、蓝天、美乐等,毕竟只是少部分。
有22家直营店的攀枝花欢颜化妆品连锁店老板陈纲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目前,化妆品店存在的方式,主要是地域性的连锁,布局在地级市。而跨区或跨省的连锁店,并不多。仅有的全国连锁,更多能获得厂家直供。而这些有4、5家店或者10多家店的小连锁,要守住区域地盘,获得厂家直供,需要捆绑起来,扩大规模,为的是争取更多的上游资源。”据了解,陈纲是“友诚联创”终端区域联盟12成员之一,其他12家实力相当的联盟成员有:志仁日化、江油粉竹缘、达州1+1、自贡雪儿等。陈纲表示,联盟创立初衷是联合采购,曾统一采购过玉兰油等名品,按需采购,通过大单吃政策。
另一个联盟是三商,三商在四川省有近300多家店,业内笑称是“福建帮”,自贡的苏志金、内江的陈喜波、德阳的傅金泉等,各个区域联盟成为一个大规模的三商联盟。苏志金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品牌在自贡出量是5万,而10个区域联盟出量则是50万,50万找厂家直供当然优于5万。50万的出量,则能赢得更多上游的支持,比如赠送中小样、试用装、特价品。相对于代理商、厂家,需要更多的现金流来周转。终端伸出橄榄枝,他们是非常欢迎的。在众多日化界人士的眼中,直供终端是众多日化厂家第一手直接和强有实力的零售商建立合作的关系,也是系统连锁的终端渠道之一。即便众多日化厂家直供到众多零售商中,利润很低,但是,为了占领渠道和垄断瓜分,长远上还是可观的出路。
当然,不得不提到联盟最核心的问题——差异性。“渠道联盟的发展,最后能否高度融合,甚至联合开店,关键是超越差异化”,目前诸多联盟,还是存在形如虚设,利益往来一有冲突,就会瓦解。
因此,“联盟,关键是在领头人的责任与心胸,同时联盟成员一般是实力相当,在朋友圈内建立,采取一人一票制的管理,按需采购。这样,区域连锁专营店们‘抱团’才能,安稳过冬,否则也只是一个空壳”。